小楷老舍 散文 对比阅读品牌空调
【正月初三,闲来无事,与家人坐三号地铁,到了青岛栈桥,沿路走到教堂,然后走到大学路,瞻仰了老舍故居。远远凝视老舍故居,回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仿佛看到老舍先生正在伏案疾书。……回到家之后,翻出老舍的散文集,读了起来,然后将他写青岛的名篇《五月的青岛》与在青岛写的《想北平》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其散文中有一股浓厚的人情之美。】

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教学时,创作了大量散文。其中《五月的青岛》《想北平》两篇进行了对比阅读。《五月的青岛》发表于1937年6月16日出版的《宇宙风》第43期,《想北平》也是客居青岛时写的。这两篇散文从某些方面表现出老舍在青岛生活这一阶段的生活,也蕴含了浓浓的人情之美。

人情美,美在热爱大自然国外旅游景点排行。

老舍先生爱好广泛。他爱花草、爱清洁、爱养小动物、爱小孩、好客等等,特别喜爱山水,
喜爱大自然。

青岛,五月的自然风光,最能代表青岛的特点。先是描写了樱花、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小蝴蝶花等等各鲜花,笔触细腻,情感饱满。接着详细描述了青岛的海,“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作为青岛人是绝对不能忘记的。文中尤其突出了他偏爱的 “绿 ”。“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老舍对绿的细微区别观察细致,这源于他对青岛的海的热爱,“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心里痛快,看到海的绿会更特别。

北平呢?有什么好的风物让老舍流连忘返?“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老舍喜欢的不是像陶然亭、巴黎、咖啡和酒这类名物,而是喜爱老城墙、积水滩、温和的香片茶、空闲的地方、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名不
见经传的地方和植物。这些风物为什么让老舍念念不忘?老舍在文中说道:“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这里的“更接近了自然”,意为对北平自然景物的热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授课需要,老舍先生编写了《文学概论讲义》,其中自觉批判性接受卢梭哲学思想核心“回到自然”的同时,形成了“自然即文明形态”的理念,在这一思想引导下,老舍先生创作了散文《想北平》。

无论是青岛五月的花、海,还是北平的各种小风物,都可见出老舍对大自然的热爱。散文中对小生物的描写,细致入微,淋漓尽致。这种热爱,体现出老舍散文的人情美。

人情美,美在爱恋周围人

老舍写作《五月的青岛》,虽客居,但是对青岛的热爱程度俨然像故乡一样。这体现在对青岛人的刻画上。先描写了五月的青岛的妇女们,“妇女们最先知道这个,早早的就穿出利落的新装,而且决定不再脱下去。海岸上,微风吹动少女们的发与衣,何必再会到电影园中那有画意的景儿呢!”老舍眼里的妇女美丽如画。还写了学生们和小孩子,“人似乎随着
花草都复活了,学生们特别的忙:换制服,开运动会,到崂山丹山旅行,服劳役”,“该数小孩最快活,笨重的衣服脱去,可以到公园跑跑了”。孩子们的春天,是充满无限活力和生机。老舍将眼光放在妇女和孩子们身上,怎能不让读者感到浓浓的人情关怀。

《想北平》,老舍除了想北平的各种物候,还“想”了他的老母亲。此文是老舍在青岛所写,应该好久没有见到他的老母亲了。文中流露出无尽的思念之情。“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老舍一直在念叨“说不出怎样爱”,只是“欲落泪”。这种深情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老舍先生“三岁失怙”,母亲承担着抚养年幼子女的重任,他对母亲的艰难、辛苦、伟大具有较为深刻的感悟,在《抬头见喜》《我的母亲》《婆婆话》《母鸡》等一系列文章中均表达了自己“特别孝爱老母”的心情。特别是《我的母亲》中,老舍先生择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娓娓叙述母亲生平,勾勒了一个不因生活困苦而甘愿自沉的刚毅母亲形象,反映了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无限眷恋感情。

老舍在《五月的青岛》着重描写了五月的人们的状态和生活,让我们读者感觉到老舍每天
穿梭在人中,已经融入青岛的生活了,是一种熨帖舒适的状态。老舍曾经深情地说:“青岛的夜里最适于写文,因为到处静得连狗仿佛都懒得吠一声,”“青岛自秋至春都非常地安静。绝不像只在夏天来过的人所说的那么热闹。安静,所以适于写作。这就是我舍不得离开此地的原因。”自秋至春安静,狗安静,人更是安静。老舍对青岛的评价中肯,也可以看出老舍对青岛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了。

对青岛和北平周围人的深深爱恋,表现出了老舍的人情美。

人情美,美在热恋故土。

艾青曾经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想北平》里处处表现老舍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一直叨念“我真爱北平”,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般。“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这是一种深切炽热的爱,用母亲比喻北平,是爱的最贴切的表达方式。老舍“不能爱上海与天津”,虽然上海与天津很华美,但是心中容不下。因
为老舍认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把文字浸润在血中,点明老舍乡愁情感的无比浓郁与真挚之外,也暗示北平的文化环境对于老舍性格气质的塑造作用。乡愁化在血液里,化成了性格和脾气,二者无法分割。老舍到过世界许多地方,被称为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的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这些地方足够繁华,有咖啡和美酒;但是作者还是无处安下身心,“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北平才是“家”啊。“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家”是避风港,是心灵栖息之处,是释放苦痛之地,怎能不让老舍依恋!北平养育了老舍,是心灵相黏合的地方。

北平还是一个能够“使人自由地喘气”的地方。“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其实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狭窄,挤得慌的;但是在老舍眼里却是合理的,不是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合理,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布局合情。“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
以使人自由的喘气。”老舍承认北平的设备没有巴黎完备,但是它让人放松、自由,有人情味儿。老舍的乡愁不是对北平具体意象的选择性怀念,而是整体性的追忆。在文中的最后老舍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老舍先生是北平人‚他一生热爱北平。在他作品里,他无论身居何处都时刻牵挂着他的故乡。在他绝大多数的作品中,都是以北京作为背景的,且京味十足。人们每逢谈到老舍,自然也要说到北京,老舍仿佛成了北京化身。李大阔. 老舍先生的散文人性美 [J].辽宁行政学员学报:文学与艺术,2008(11):189-190.自然,北京也成就了老舍。这二者是血溶于水的关系,“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沙尘暴天气《五月的青岛》里,老舍发现青岛的一些缺点,有“红着眼等着那避暑的外国战舰与各处的阔人”的油漆匠、舞女等买卖人,有“谁的钱多谁更威风”的社会现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因为喜欢,才发现其缺点,才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老舍在文中从没有说过不喜欢青岛,没有《想北平》里直接说不喜欢上海和天津之类的话。而是在文末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青岛的热爱:“且让我们自己尽量地欣赏五月的青岛吧!”这简直将青岛当作第二故乡了!


《五月的青岛》是老舍居于青岛写青岛的散文,而《想北平》是老舍1936年客居青岛写北平的散文。二者都表现出了老舍浓浓的人情之美老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