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教师
    杜兰芬
任教科目
    音乐
任教班级
1234
课题
  春江花月夜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授课
教师
杜兰芬
授课
班级
123=4
1、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名曲的欣赏,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学习熟悉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鱼咬尾”与“换头合尾”。 
3、复习“鱼咬尾”这一民族音乐旋律发展手法并体会民族调式的风格,了解“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重点:  简单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
重点
 
              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
难点
                简单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突破重、难点的
手段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操作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
教法
学法
              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手段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师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含设计意图)
授课教师
二次备课
4、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民族乐器的音,并欣赏了二胡独奏曲。那么我们想想把所有的民族乐器放在一起合奏是不是别有特?下面给同学介绍一下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展示民族乐器的图片和民族管弦乐队的位置图,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民族管弦乐队。)  通过大屏幕的图片以及题目,大家能联想到什么?今天欣赏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是一首有标题的音乐,你能通过标题想象一下它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学生:春天、江水、花朵、月亮。 
教师: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张若虚,他用诗的语言描写过春天、江水、花朵和月亮。(板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今天我们看看如何用音乐的语言,用民族器乐来描写这些情景的? 
(2)、进入新课
1、初听全曲  教师出示乐曲标题并介绍乐段顺序。请同学们初听时注意乐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每一段音乐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2、复听选段: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
a.引子江楼钟鼓 
教师:我们初听这部作品时,是不是感觉到作品非常有民族性?你们知道这种民族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出示乐曲主题乐谱,引导学生分析乐谱,特别注意结束音,结束在“2”音应该是什么调式?  学生:商调式。 
视唱这段主题旋律,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
视唱乐段结束句并背唱结束句旋律; 
启发、学习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连锁传递“鱼咬尾”。
b.花影层叠 
教师:请同学们听赏,6小节之后,节奏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6小节后节奏变得密集,出现了琵琶用轮指和滚奏的方法演奏的一段旋律。
教师:同学们联想小标题,设想一下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辨听主奏乐器怎样表现“风弄花影,纷乱层叠”。 教师小结。
c.水深云际 
①启发、感受江中云、月的倒影及天水合一的意境; 
②旋律进行中“八度音程”大跳,表现了水中云的倒影;颤音、波音描绘天水合一的意境。  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
d.渔歌唱晚  教师出示乐谱,请学生分析节奏特点,关注后半拍起唱。 
教师:在我们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民歌中,有很多在表现吟唱时都运用了后半拍起唱的节奏,唱起来很有含蓄之美。思考乐曲的力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弱弱。 
教师:这样的力度力求表现什么场景?
学生:细心聆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e.回澜拍岸 
速度快而热情,加之琵琶扫弦技法的演奏,能够感受到渔舟竞归、江水激岸的艺术情境。 
f.欸乃归舟(全曲高潮) 
①欸乃——拟声词,用来表现摇橹声。
②音乐速度的变化:由慢到快。 
③乐器数量的变化:由少到多,实际上是力度的变化 
教师:这些音乐中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产生什么联想?
学生讨论。
g.尾声 
①感受音乐的意境:归舟远去,一片幽静。
②听辨主奏乐器——箫;
③知吹管乐器——箫。
学生:听辨回答问题。 了解吹管乐器箫的音。
h.完整欣赏 
①介绍“换头合尾”这一传统民族音乐结构特点。 
②思考:为什么几乎每乐段结尾都一样?实际上这首作品如同巨幅山水画卷,慢慢展开呈现春江美景。 
③这种创作方式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教师小结。学生思考展开联想。
(3)、小结 
1、民族管弦乐队编制。
2、“换头合尾”的音乐发展手法。
3、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反思:   
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注意倾听《春江花月夜》曲目中体现出的思想感情。
评价与
总结》
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签名:                时间: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