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我(5篇)
第一篇:心理学与我
心理学与我
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
总所周知,心理学这门课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心理学就来自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它并不是只有在做研究的时候才离我们很近,生活中只要我们和人接触、交往,心理学便围绕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是自己以及社会越来越关注且重要的问题。
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还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对于几乎每一个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
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教学工作顺利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经过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心理学的应用,最主要的是建立一种心理体验,无论什么样的理论都应该尽可能的形成一种心理体验,按照一定的方法反复联系,多加体验,这样就会把心理学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心理学这门课也让我了解到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特性,每一种性格都有着好的或坏的一面,我们不能偏激的朝着一个方面去生活。心理学测验,让我们明白了我们自己属于哪一类人,我们对于自己的定位与自己实际的定位有什么差距,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自己的人生以及性格,心理学以不一样的方式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心理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他帮助每一个人到真实的自己,打开自己心灵的钥匙。我想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应该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坎坷与不平,也许通过心理课上的欢笑,我们就可以快乐的走过苦闷的
阴影,走向更阳光的明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将会愈来愈重要。心理对生理是有巨大反作用的,心理的健康直接影响于生理健康。在当今信息化,高科技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现代生活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加剧,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的不适应与心理的失衡,心理挫折感也渐繁多,“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已成为新世纪人类自身发展的主题。而通过心理咨询等活动,可使人们内心的情绪得到渲泄、解除,且对一些事,观念上进行认知的纠正,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自已的适应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学习的效率。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心理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而且还学习掌握了人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即: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可根据不同的人、运用正确的心理学方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尽量减少冲突,运用心理知识化解一些矛盾。我体会到,世间最大的景象是除了海洋,还有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活动。人的内心活动每个人都不一样,千差万别。心理课
此外,心理学的学习对我进行教育工作也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沟通,渲泄,指导,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们了解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可以预防性或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手段对学生以科学的期望与有见地的赏识教育,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与成功的机会,进行有目的的拓展训练和心理活动课。
虽然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改变”。
第二篇:心理学与我
心理学与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很高深,当有人提到是学心理学的时候,一种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想当然的以为她们能看穿所有人的心事,了解所有人的品格。显然,我对心理学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很模糊。对心理学的好奇最大程度上是想认识更为真实的自己。因为,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心理不是很健康。自卑却又好像有些自负,内向而有时却又逞强好胜,嫉妒猜忌懊悔等等等等。也许我已经认识了真实的自己,只是不甘于承认自己或者是鄙视自己,或是想要重塑自己,想让自己活得更勇敢,更知足,更快乐吧。然而却又只是好奇,没有付诸行动。
对心理学的接触主要是通过两部文学作品。一部是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一部是F·R·施赖勃的《人格裂变的姑娘》。
《女心理师》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我对心理师的一贯看法。以前的我认为心理师有着完美的人格,看来是我把她们都神化了。这让我意识到,不应该苛求完美,现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心理师也是人。毕淑敏说“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
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我喜欢她的观点。虽然还是不赞同女主人公的生活方式,但是除去这一点我确实很喜欢她。
《一个人格裂变的姑娘》给我的触动很大。不知道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陌生的地方突然醒来,对于西碧尔来说,自己的明天永远都是未知。然而一个有着那种经历的人,在37岁的时候依然可以焕然一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真真正正的用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来掌控自己的人生。让我觉得,一个人只要心理健康,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生活,重新活过。
其实,我觉得这两本书之所以触动我,其中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女主人公的经历,克服自己的心理问题,努力奋斗的坚韧。《女心理师》中有一句话是“你曾经让我身处地狱,我却从那里出发,走向了天堂。”改一下的话,我会更喜欢“曾经我身处地狱,却从那里出发,走向了天堂。”
这就是目前的我与心理学的故事,希望我和她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第三篇:职业教育心理学与我
职业教育心理学与我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体,他们大部分是在普通教育的轨道上走不下去的。大家对他们有偏见,认为他们心理不健康或者是能力不行,把他们看成另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应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心理问题
不能把职业教育看成低等教育,虽然他们有时候生源方面比较差,这只能反思我们衡量的指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有独到的价值,只要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就是一个健康的有助于社会的公民。“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公民,将来有可能成为能工巧匠,成为栋梁之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不一样。”任何一种技能后面都有一种心智的能力支撑,能工巧匠的心理素质是很强的。“职校生完全可以成为高级技术人才,要看我们怎么培养。把他们的综合素质、基本能力培养好了,他们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教育者的视野拓宽了,我们的孩子的培养模式可能就不一样,不要看扁了,看窄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国家的职业教育观念,职校生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些都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够身心健康地工作与生活,我总结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职业信仰缺乏近几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不断下降,导致部分教师忧心忡忡,缺乏职业信仰,具体表现为缺乏爱心、耐心与细心,缺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艰苦创业的使命感、爱岗敬业的荣誉感与献身职教的自豪感。
(二)职业心理倦怠日趋激烈的竞争,过重的身心负担,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呈现亚健康状态,产生抑郁、偏执、强迫、焦虑等症状,表现出无情、无心、无力的工作状态,得过且过。有的教师发出感叹:“工作年复一年,单调乏味,心力交瘁,烦恼苦闷,压力那么大,又那么琐碎操劳,付出和收入根本不成比例,做教师真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