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和保障
科研设计是为即将进行的科研工作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完整、严密的研究方案,以充分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结果的可靠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科研设计的方案,对于研究的全过程起着指导的作用。
要做好一份科研设计,需要有扎实的中医专业基础理论,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积累。应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相应的现代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研究工作经历。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开展以前,投入足够的精力,周密设计,反复修改研究方案很有必要。
二、中医药临床科研项目类型
1、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常见的代表性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
2、治则治法的研究  传统的或创新治则、治法临床机理研究。
3、针灸等非中药疗法的临床研究 针、灸、推拿按摩、火罐等
4、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妇科疾病、肿瘤、肝纤维化、糖尿病肾病、老年期痴呆、抑郁症等临床研究。
    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  国家药监局将2007.10.1颁布实施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分为9类。医院制剂可以开发为其中的第6类(复方)。
三、性中医临床研究的前期工作要求
1、治法、处方、剂型固定
    2、药物经过鉴定
3、药物安全性肯定
4、具有初步的药效学依据
5、制剂质量基本稳定、可控
6、受试者权益保障
7、提供统一的试验药品、试剂、标准、研究方案、临床观察表格等。
中医药临床科研设计
    1、总体要求
既要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体现中医药特和优势。
又要符合现代医学理论,采用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新药研究还要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2、设计的要素
      1)受试对象标准化
        疾病诊断标准
      制订统一的中医、西医两套疾病诊断标准 
      ②纳入病例标准 
    在符合该疾病诊断标准的基本条件上,对作为受试者的条件再加以限制。根据研究病种,限定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
    制订统一的病情及其程度标准
      拒纳病例标准
    拒纳符合纳入标准,但将影响疗效判定客观性,或不便做受试对象的病例。
  ④受试者数量标准
  2处理方法规范化  对处理因素的控制  对非处理因素的控制
                    严格遵循随机、对照和盲法的原则。
  (3)观察指标客观化
      观察指标的选择  重视必要性、客观性、特异性、敏感性、先进性,并要结合中医理论。
      临床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全面、准确、方便
      临床观察记录表填写说明书 
  4)效果判定科学化
      试验病例的处理  剔除病例标准  退出病例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标准    显效标准  无效标准
      试验结果的统计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3、设计的基本原则
临床研究应严格遵循随机分配、盲法试验、客观标准、对照观察的原则
在观察组别之间,除了处理方法(观察内容)之外,最大限度的控制其他因素,使其相同、不变,尽可能的减少非处理因素对处理因素的干扰。
    (1)随机原则
随机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不受研究者和受试者主观意愿影响的分配原则。采用此原则的意义在于避免人为偏差,保证组与组之间基础条件均衡,两种处理之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使研究结果可靠和符合实际。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使用随机原则主要用于试验对象分组、处理方法随机分配。
      ①随机数字法
依据受试者入院时间、出生日期、或住院编号等随机数字的奇偶而分组的方法。此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半随机化分组方法。但必须排除分配样本时的人为倾向,才能保证其随机性。此外,此法难以与双盲法结合。
      掷硬币法
根据抛币的正反面,将病人分入相应的组中。此法简单而有保障,但需样本大才能保证两组数量基本相同。此法也可用于对处理方法的随机分配。
      随机数字表分配法
将受试对象按先后顺序编号,将受试对象顺序号与随机数字顺序号配对。以随机数字的奇、偶数分别代表试验组与对照组,将病人分入相应的组中。此法能保障完全随机,较常用。
    区组分配法 
将样本总量分为若干区组,对各区组的病例又根据随机表进行编号分组。此法适用于大样本(>100)的研究。
多个医院协作研究,可有各自的随机化区组。
    ⑤分层随机分配法 
先将某些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分层,然后再将各层中的受试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此法适用于小样本的临床试验,可以保证两组的均衡性。
    ⑥分层随机区组设计
将上述两法结合起来进行。最能保证均衡性,但较复杂。
    ⑦配对随机分组
    按照病人的相同性别和相近的年龄、病型、病情等组成对子,然后将每对拆开,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中。有直接配对、分层配对两种。此为解决临床试验组间均衡性的一种理想方法,但常常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
  (2)对照原则
对照是科学试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借助于与一个参照处理方法的对比,来增强试验结果的可信程度。
    按对照组的处理方式而分
空白对照  即对照组不加任何的处理因素,试验后将两组结果作比较分析。此法仅用于自愈率较高的疾病,且无法施行盲法,一般不提倡。
安慰剂对照  即对照组服用对人体既无害,又无药理活性的安慰剂,试验后作两组结果比较。此法可避免心理因素造成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阳性(标准)对照  即对照组服用公认最好的上市药物,或接受标准处理。然后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②按两种处理方法的相对时间关系而分
历史对照  即利用过去本医院的病例资料,或国内外报道的文献资料作对照,将现在的试验结果与其比较,得出结论。
自身对照  即在同一受试者身上进行对比试验,将前后试验结果作比较分析。一般是在前一时期使用安慰剂或不作特殊处理,或作其他处理,后一时期给予试验观察因素处理。
同期对照  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后,在同一时期内分别接受不同的试验处理。这种对照偏倚性最小、最常用。
交叉对照  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同一时期内分别接受不同的试验处理。间隔一段时间后,交换处理方法又同期进行试验处理。两组A处理的结果为A效应,两组B处理的结果为B效应。
  (3)盲法原则  双盲法  单盲法
五、临床试验中的偏倚问题
偏倚,就是对真实情况的偏离。是由于选择受试对象和收集试验资料过程中,人为产生的。与基础学科相比较,临床研究特别容易产生偏倚。因为受试者、研究者都容易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都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偏倚在临床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对于中医证候、症状的理解和掌握主观因素很重,要做到完全没有偏倚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研究者应尽量减少偏倚的产生。
1、临床试验中常见的偏倚
1)选择性偏倚  产生于临床研究设计阶段。
主要由于选择受试对象的方法不正确所造成。
          如:选择的研究病种其自然病程有波动。
选择试验对照的时间、地点不同,亦会造成选择性偏倚。
2)测量性偏倚  产生于临床研究实施阶段。
是由于对两组病人采用的测量或观察方法不一致所造成。
          如:以病人的自觉症状或体征改善指标,作为疗效评价的依据,
就很容易产生测量性偏倚。
尤其多见的是中医证候、症状的理解和掌握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
  3)混杂性偏倚  常常因为某些外来的因素与该病和研究因素均有联系,       
            使得资料中研究因素的效应与外来因素的效应混在一起,产生
            混杂性偏倚。
2、偏倚的防止和处理方法
1)临床试验设计必须严格合理 
保证受试对象选择和限制恰当,对照形式合适,抽样方法正确,诊断标准统一,样本大小合理。以及严谨周密的设计试验调查表,对指标检测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判断标准用
客观数据等。
2)坚持随机原则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