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免费个性艺术签名
飞翔的企鹅是谁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怎么才能到对象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故称昌黎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先后任节度使判官、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免徭役赋税,被贬为阳山令。宪宗时,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升刑部侍郎。因劝阻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量移袁州。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等职。谥号“文”,世称韩文公。韩愈以复儒学为己任。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俪文风,提倡散体,领导了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古代语言巨匠之一,对古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韩愈要求文章写作要语言独创和“文从字顺”。他的诗歌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亦能自成一派。有《韩昌黎集》。
解读
枯木朽株这篇论说文,是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此文的写作背景时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体现了极大的反抗错误潮流的勇气。
文章开篇立论,第一段正面提出从师之重要、师之作用以及从师之道等论题。“学者必有师”、“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传道、受业、解惑”阐明了师之作用。不以贵贱少长为准,而以闻道之先后和“道之所存”为本,是从师之道的基本原则。作者以干脆利索的语言,提出了这些论点,句句言之有理,语带感情,体现了极强的逻辑力量和感情力量。又间以有力的反问句式,显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使文章具有不可反驳的特点和巨大的说服力。
第二段以破论为主,先慨叹师道之不传,再逐层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在驳论时,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一是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论证了从师或耻于从师,是造成“圣益圣”与“愚益愚”的原因所在。通过对比,使耻于从师之谬不言自明。二是
将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进行对比,使耻于从师者的昏聩糊涂昭然若揭。三是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显示出士大夫的耻师是不明智的。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证,进一步论述了学者必从师的道理,此论据极有说服力。此段还提出“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重要论点,对后人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有破有立,先立后破,立论理由充足,破论反驳有力。全文说理透辟,论证雄辩,能服人以理,感人以情。文章使用不少排比句、对偶句,富于气势和节奏,体现出对称美和整齐美。还穿插一些反问句、感叹句,起到了帮助作者论证论点和抒发感情的作用。
倍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