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时间
期中课外古诗词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班级:        姓名: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四、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习题】
1、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首词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B.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仅描绘出雨骤风狂,而且又以“莫听”二字表达了对狂风骤雨的厌恶之情。“何妨吟啸且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C.“竹杖芒鞋轻胜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2、根据对本词的理解,完成下列选择题。
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重力式挡土墙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4、“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5、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1、分析:B、不要害怕树林里的风雨声。“莫听”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太极十八式
2、分析:C “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
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3、分析:B 无归隐田园之意。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4、答: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5、答: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教师节英语
【习题】
虾皮汤1、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以回忆洛中旧游起笔,首句写聚会英才,作豪爽语,为全诗奠定悲壮的基调。 B.“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造语更为生动、奇巧,巧妙地唱叹出令人难忘的往事。 C.“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宛如目前。 D.“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的空幻之感。 3、结合全词,试分析“闲”字流露出的词人的情感。                                                                    
                                                                   
4、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习题】
1、分析:D  此诗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旷达和解脱没有。
2、分析: A 上片写昔日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对比,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 
3、答:词人在作品开头回顾了往日豪酣欢乐的生活,而现在只剩此身,这个“闲”字正表达了流亡中的孤独和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之情;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无可奈何,这个“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历尽磨难的自我解脱。 4、答: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习题】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3、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4、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金波的诗【习题】
1、分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
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