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鱼翅
叶公好龙-历史论文
叶公好龙
文匡己
弟子规入则孝
公好龙这一战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是这样解释的: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
趣味运动会广播稿
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丢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大多含贬义。
孔子与叶公“道不同”
叶公好龙的出处说法颇多,北宋《太平御览》称,叶公好龙的典故出自于《庄子》,只是不知为何北宋之后的《庄子》中,便不见了此故事。清朝末年学者马国瀚所著专门收集散佚典籍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则称,此典故乃是源于战国时期韩国丞相申不害所著《申子》一书。
目前普遍以为,叶公好龙典故的最早出处则是西汉学者刘向所著《新序》一书,中云:“子张见鲁裒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说: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意思是说孔子的弟子子张想去鲁衷公那里讨生活,结果不被待见,羞恼之下,,说了这么个故事出来讽刺鲁哀公。叶公是谁?是子张或者他人编造出来的,还是确有其人?
《论语·述而》第七篇中就有提到叶公,说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情况,子路竟然答不上来,孔子得知后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论语·子路篇》中,就有了
叶公与孔子的一番“畅谈”一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问为政之道,孔子称为政之道就是让远近的人都快乐。这种看似没什么毛病的回答却也是没什么实际内容的假大空。墨子曾对此犀利地表示:“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者而旧者新者哉?而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所不智告之,而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
以对也。”(《墨子·耕注》)
由此可见,孔子与叶公的“道不同”。而由《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可知,孔子与叶公相见,乃是前者去拜访后者,目的嘛,大约是求宫了。前去求官,却与被求者闹了个“道不同”,至于此后两人间的交往,便没有了下文。
所以可以推测,“叶公好龙”这个典故,可能是孔子的某位弟子编出来的,用以讽刺“不真心爱人才”的叶公的。
叶公好龙造句
历史上真实的叶公
在其他典籍中,对叶公的评价很高,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雄。
六级题型
《汉书·古今人表》乃是班固在太史公的框架下难得的自我突破,其中古今名人被列为九等,而叶公竟然位列上等中的“智人”行列。刘向是西汉经学家,而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人,可见班固无视刘向荒诞的“叶公好龙”之说,而是根据叶公的历史记载,还其一个清白了。
而在《左传》中,更是有关于叶公伟大功绩的精彩记载:
“楚白公之乱,陈人恃其聚而侵楚。楚既宁,将取陈麦。楚子问帅于大师子
谷与叶公诸梁……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反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遇箴尹固,帅其属,将与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诸梁兼二事,国宁,乃使宁为令尹,使宽为司马,而老于叶。”
新车上市活动白公即春秋时期楚国著名叛乱王孙,又名白公胜。在此君叛乱之后,叶公与其他将领起兵前去平叛,结果民望所归,竟然引得白公胜的手下倒戈相向,逼得这叛乱王孙自杀而死。
叶公之伟大功绩,从其平叛之后所封官职也可以看出一二:“诸梁兼二事,国宁,乃使宁为令尹,使宽为司马”“诸梁兼二事”,意为叶公沈诸梁被楚王同时封了两个官职。从后文判断,当是令尹和司马,令尹为楚国最高官职,司马则是楚国最高武职。同时兼有军政两大要职,叶公之于楚国,可谓栋梁之于大厦了。而在楚国恢复秩序之后,叶公选择了让位于贤,最后得以善终。
更鲜为人知的是,叶公,这位早于泰国水利工程专家李冰差不多有一个世纪的楚国大夫,带领他所治区域叶邑(今河南叶县)的子民,修建了一个比都江堰早得多的水利工程一一东西二陂。此工程遗址如今仍然存在于叶县境内,大体位于南北两水城处。
叶公虽然名为沈诸梁,但因为其所封地为叶邑,号为叶公,其后人便有改姓叶氏者。据叶姓人士称,此即为叶姓的起源。这种说法已得到很多叶姓人士的赞同,每到清明时节,叶县漕河之滨的叶公墓前,尽是回乡祭祖的叶姓子孙。而在
更是有名为“台北市全台叶姓祖庙”的民间团体,其对叶公史料的收集整理,颇下了些功夫,只是其整理的内容中,却不见了“叶公好龙”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