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的文字学分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和”的概念首先是音乐上的概念。随着词义的演变,其逐渐超出了乐器演奏的范畴,而有了社会学意义的内涵。
[关键词]和 文字学 中国传统文化擦笔
“和”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尚书》出现“和”字共42次,《老子》一书出现了5次,《论语》出现8次。归纳起来,“和”字主要含义有: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平息争端等。“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和”字的文字学解读中,去了解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理念。
一、“和”字的本义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和,相应也。”许慎说的“相应”是指的什么呢?“和”的古体是“龢”,金文和篆书分别写作。“和”是“龢”的假借字,从“龢”的组字结构来看,“龢” 的右边的“禾”是它的读音,它的左边的那个“龠”,是指一种乐器,《说文》注释说:“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龢。”“龠”的组字符号是“人、一、口
、口、口、册”,在“龠”的组字符号里“人”是乐手,三“口”可以表示三孔或多孔的笙,也可以表示多种管乐,而“册”便是乐谱,那个“一”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按照乐谱“册”吹三孔的小笙,也可以理解为多个人按着乐谱“册”演奏统一的乐曲。在这里,一个人吹三孔的笙吹出的声音要“相应”,而古代的乐队一般由八个人分别演奏八种乐器,那八种乐音更要“相应”,只有“相应”才能组合成一支美妙的旋律,这就是“龢”,这就是后来说的“和声”。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的概念首先是音乐上概念。《国语·周语下》韦昭注曰:“和,八音克谐也。”《周礼·春官·典同》郑玄注曰:“和,谓调其故器也。”
二、“和”字词义的演变与拓展
出差申请表“和”字的词义在后来的使用中逐渐发生演变,已超出了乐器演奏的范畴,而有了社会学意义的内涵。
首先,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太史伯阳父(史伯)在议论周朝兴亡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著名论断,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韦昭《国语注》说:“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是指“和,谓可否相济。同,谓同欲。”在这里,“和”的基本含义是指各个不同的对立面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的平衡状态。所谓“同”的基本含义是指只有某一面的自我同一。孔子进一步丰富了“和”的内涵,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
其次,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孔子依此提出了“中庸”观,主张“和”与“中”。周敦颐说:“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主要指已发之中,喜怒哀乐恰到好处,叫和。
再次,《周易》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里的“和”主要指“太和”(大和)。“太和”指养育生命宁静谐调的状态。天道超然于万物之上,才能保证自然和谐和万国咸宁。后来周敦颐引“太和”概念来说儒家的一种理想社会境界。
三、“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中国文字1.人之“和”
“和”,对人自身而言是一种心理健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修身中的养生之道,讲究的是“身心之和”以及和于天地之气的“天人之和”。所谓“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人的七情六欲,讲究的是“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所以,生命应该合理的发泄,“发而皆中节”。“和”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生命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尊重生命,不戕害,不异化,不悲观,不浮躁。
“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是包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之道,讲究的是“和为贵”。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伦理之道,讲究的是君臣之和、父子之和、兄弟之和。《墨子·兼爱中》曰:“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天下之害也。”君臣惠忠,父子慈孝,兄弟之和。邻里之道,讲究的是““和睦相处”。而对于人世间因利益而产生的仇恨和冲突问题,也应当做到:“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相反相仇则恶,和而解
则爱。”因此,“化干戈为布帛”、“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开通豁达精神,一直为中国百姓所称道。
2.政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之道,崇尚的是“政通人和”、“内和而外安”。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上就有所体现。清顺治二年(1645年)曾将明末宫城内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的命名做了大的改动。改动之后,更加体现了崇尚和谐的文化内涵。例如,将“皇极殿”、“中极殿”、“华盖殿”分别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将“皇极门”改为“太和门”,象征“君臣之和”。将通向文华殿的“会极门”改为“协和门”;将通向武英殿的“归极门”改为“雍和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改为“熙和门”),象征“文武之和”、“将相之和”。这样,宫城之内前朝的三大宫殿以及三大宫门皆以“和”命名,接连用了六个“和”字。其中蕴含了“内和而外安”的政治内涵。
用兵之道,讲究的是“内和而外威”,主张“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阵);不和于陈(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吴子·国图》)中国的兵法还将“不和”列为十四种“战患”之一。中国古代,称“军门”为“和门”。所以,崇尚和谐也
是中国军事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富国之道,讲究的是“百姓时和”。“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源浑浑如泉源, 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与此相应,还要有顺天应民、廉洁奉公的国家领导和有利于百姓生存发展的良好政策。
智取生辰纲课文
中国哲学对于“和”、“同”关系的表述有一个发展过程。先秦时期所谓“和而不同”的“和”,是含有差异的辩证的同一性;所谓“同则不继”的“同”,是不包含任何差异的抽象的同一性。后来东汉思想家王充做出了新的表述,指出:“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中有离。”“合”与“和”通,已如上述。这里所说的“同”与“合”都属于辩证的同一性。这就是说,“志同道合”实际上也是包含差异的。所谓“大同必有小异。”
求同存异,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沟通、互相谅解、加强团结、赢得和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也因此而具有较大程度有宽容性和兼容性。
孕妇铁蛋白低
蜜饯金桔3.天地万物之“和”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合”与“和”通。“夫合者,和也。乃阴阳相合,其气相合。”(《三命会通·论支元六合篇》)“天人合一”实为“天人和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当效法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自然规律,而又强作妄为,就会招致凶险的后果。所谓“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为人间的明君而存在。也不为人间的昏君而消亡。人在自然规律面前,顺之者吉,逆之者凶。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杰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王夫之在《周易外传·说卦》中所说:“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中国文化把循环往复视为根本的和谐。所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表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还将对立双方的和谐相处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国语·郑语》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庄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吕氏春
秋·有始》曰:“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荀子·礼论》曰:“天地合而生万物,阴阳接而变化起。”《大戴礼记·哀公问》曰:“天地不合,则万物不生。”《淮南子·泰族训》曰:“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周易·系辞传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泰·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王充曰:“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
综上所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打开人际交往心态的钥匙。尚和心态中,蕴涵着这样的意思:承认事物的差异性,要求从多样性中去谋求和谐统一关系。注重不同个性的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养成一种具有共生取向的和谐发展的独立人格。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尚和心态,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体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使人养成顾全大局的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尚和思想,在今天对全球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和”的环境中,人类发创造力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能得到最有效的正向积累。尤其是在全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没有和平,就意味着战争和毁灭。
参考文献
[1]韩增禄. 崇尚和谐与社会发展[DB/OL].www.chinesezhouyi/harmony.html
[2]谭小宝.周敦颐的易学思想中的“和”[DB/OL].xueshu.88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
[3]谭金土.“和谐”一词的文字学解读[DB/OL].blog.phoenixtv/index.php/action_spacelist_uid_966385_type_blog_starttime_1185753600_endtime_11858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