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期末质量测试卷
一、题。10小题题2,共20分。)
1.下面读音项是(  )。
A.水(fú)    yì)    欺wǔ)    háng
B.脑(pàn)    糜.子(méi)蓦.然(mù)    羁.绊jī
C..杂rǒng.暗huì)    .然gā)    恬.静tián
D..旋(wò)    幽悄.(qiǎo.然qiāng)怅wǎng
2.下列确的项是(  )。
A.登时视目空切    B.潮汐赌注通不可
C.雾霭星佁然动惊心魄    D.亢奋滥叹为
3.下面项是(    )。
①上思路另一语无伦次。一种的不水平低关系即席
A.第句    B.第句    C.第句    D.第
4.依次框内的一是(    )。
70后肖澜公司工作。她的,从了当其中造句在满都是故让读看到所以希望把一点展望和梳理。
A.;《》…    B.、…    C.;”--    D.、《--
5.下面的一是(    )。
动,意大利千层面毫,好吧那我只
成后:“”组活动的,你师,。你书法老次活知音难觅电脑服务器是什么感谢您
A.献丑    B.见笑    C.笑纳    D.光临
6.下列表述是(    )。
A.《,这《阿他的说集《
B.陶号“文学,其表作有源记
C.“字而方式事、形声、
D.生戏曲生、曲行扮演的、老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梦见米饭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
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
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①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亮深处。③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④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
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7.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8.选文第(7)段各句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9.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数字)
B.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
变为普通沙子。(作诠释)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D.在进行过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举例子)
10.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语言准确,思维活跃
C.说明透彻,通俗易懂              D.热情洋溢,风趣幽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本题共 4 小题,共 17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 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 坐,时倚竹而息。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 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 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  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 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 气。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3 分)
1.心乐.之        益.信声无哀乐也        恨.僧少可语耳
2.用法相同是(        )。2 分)
A.
B过清
己悲
C.
不可去。
D.差互
石何
3.用斜线 /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 分)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4.翻译下面句子。 (6 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5.填空。(4 分)
【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              的心情。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作文【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的情绪。
三、古诗文默写。(共5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              ,在城阙兮。(《诗经•子衿》)
(3)求之不得,              。(《诗经•关雎》)
(4)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孟浩然以一句                                   ,来表现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砚,只为磨墨而生
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
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
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
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
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高,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之间,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汁更不易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