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 我的“长生果”人教(部编版)
27* 我的“长生果”
文本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自己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本文为略读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再同组内同学交流体会;最后全班交流,明确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并适当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喻、差、瘾”等15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学习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写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写作经历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说说有关书的比喻句,使他们深入认识读书的益处。
永初
导语: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知识、带来快乐,这位朋友是谁呢?它就是——书。(板书:书。)如果让你们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这位“朋友”,你会怎么形容呢?(学生答:书是一片汪洋大海,让我尽情畅游;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取之不尽的财富;书是一个大花园,充满了醉人的芬芳……)说得真好。在作家叶文玲眼中,书则是她的“长生果”。她为什么这么形容呢?一起到课文中寻答案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我的“长生果”。)
明确:“长生果”指吃了能长生不老的那种果子,把书籍比作“长生果”,说明了书籍在作者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叶文玲  女作家,1942年生于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她从小就钟情文学,十三岁时已发表小小说,初露才华,后以短篇小说《心香》闻名遐迩,是我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并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她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秋瑾》,传
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
2.学生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美chā  过yǐn  直bèn  书  如似渴  报chánɡ
diàn ccd板diàn  kuì赠  石  wěi屈  jiào母  jiǎo洁  借jiàn
呕心开展近义词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饣:饥(饥饿)  馈(馈赠)  饱(饱含)  饺(水饺)  饭(吃饭)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借鉴——模仿  亲切——亲热  丰富——丰盛  馈赠——赠送
反义词:馈赠——索取  悲惨——幸福  丰富——贫乏  赞誉——谴责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彩。形容彩明丽。
[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文中指作者读书进入意境,产生联想。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喻,了解,明白。
[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文中指文章公式化,非常机械、乏味。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细心体会,讨论交流。
(1)文中的“长生果”是一种什么样的果子?题目中的“长生果”为什么要加引号?
预设:抓住第1自然段及其他相关段落的内容作答。
明确:①“长生果”,即书,“香烟人”(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题目中的“长生果”加引号,表明这不是真正的长生果,而是有着深刻的含义。
②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的书。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
(2)“我”是怎样“吃”“长生果”的?
预设: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①作者看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②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③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⑤直至后来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3)“我”“吃”“长生果”的好处有哪些?
明确:①丰富想象力,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提高写作能力;②明白两点道理,即写文章要别出心裁、有“鲜味”,有真情实感、自己创作。
(4)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的哪几件事?读书对作者有什么影响?
明确: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先写看“香烟人”的小画片,再写看连环画,再写看小镇文化站的文艺书籍和校图书馆的大部头小说。作者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作者认为这不仅扩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增强了记忆力和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5)作者写了少年时代写作的哪几件事?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明确:在写作方面,作者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她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如写作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这样才能使作文有生命,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6)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和同学交流一下。
示例一:现在将小说拍成电视剧很流行,但读书还是要读原著。电视剧只是供人们消遣的,达不到原著中的那种境界。一定要读原著,吸收原著中的精华,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
长生果示例二:读书可以陶冶人的精神。《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梦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那些处于危险之境的纯真者,使他们免受精神的伤害,使他们永远纯真,不受堕落之苦。他的经历和思想教会我们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想走的道路,成为自己真正想做的人。
2.学生分组讨论:从书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预设:(1)可让学生结合作者在文中阐述的教益与自己的学习实践加以说明。(2)可让学生反复读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来加以体会。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这样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3)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写作文的体验来理解。理解体验后,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3.再读课文,交流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明确: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读书的那种愉悦之情。
(2)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明确:“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不求甚解”引用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3)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小红军明确:“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要先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4)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明确: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5)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明确:“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
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才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再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随之作者的收获也在不断地增加。
小结: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积极地表现出自己努力读书思考的一面,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朗读课文,还是在合作探究等方面,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五、读写结合,作业设计
1.仿写《我的“长生果”》第9自然段。
(1)出示原文,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勇敢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