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董卓——残暴、不顾他人性命
人物简介:
性别:男
籍贯:[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临洮]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太师 郿侯
祥林嫂原文家族资料:父亲 董雅
母亲:未知
配偶:未知
兄弟妹:董擢 董旻
子女: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牛辅 吕布 王允
人物特点其一:
残暴
原文: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P29 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人物特点其二:
不顾他人性命
原文: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
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劫了天子并后妃等,竟望长安去了。
事件点击:
董卓为什么可以当上官呢,因为在阅读同时了解到了,因为董卓拿大笔的钱来贿赂官员,在一个故事中主要写董卓收买了朝中很多人,欺负无辜,非常残暴。糊涂的吕布认董卓做义父。
语言评析:董卓恼羞成怒,恶狠狠地说:“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总体评价:
阶段评价:(1~15回)董卓是一个十分奸诈、残暴和好的一个人,在他的眼中,官职、金钱和地位是最重要的,因为王允利用了董卓和吕布是好的人,而让他们两个打斗,最后把董卓除掉了。
曹操——报复心强、奸诈
人物简介:
中文名: 曹操
别名:曹孟德,阿瞒
国籍: 东汉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职业: 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主要成就: 实行屯田制,统一北方,开创建安文学
代表作:诗《观沧海》、《龟虽寿》等
谥号: 武王、武皇帝
庙号: 太祖
陵墓: 高陵
人物特点其一:
奸诈
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子远你来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
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人物特点其二:
报复心强
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文学家,文章著作写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这个东汉朝代是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监。那么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监养子的儿子,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很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磕头,痛哭流涕,求
饶,曹操怎么说呢?哼哼,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
古人对曹操的评价:
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刘备评价曹操:"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
总体评价:
阶段评价:(16~30回)曹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但他也是一个诗人,也有诗人的温情。虽然在心目中他是一个十分邪恶的人,但是,我不觉得,他的性格是十分矛盾的,一会儿宽容大度,一会儿十分小气,一会儿温情,一会儿歹毒!他是个让人琢磨不定的人。
刘备——仁义善良、爱民如子
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
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事例一: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