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期丝绸之路
总第381期THE SILK ROAD丝绸之路学导航O 序张宗涛散文集《一枝清莲》
侯雁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那天太阳很好,下午三四点钟吧,宗涛给我拿来了三个中篇小说:《红>招凤》《桂花年年香》《地丁花开》,要我看一看,给他提点意见。这让我很惊讶!
我知道宗涛这些年主要从事写作课和创作论教学,一人要上几个班的课。懂行的人都知道,写作课是很难教的,要讲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要分析范文,要批改、评讲学生作文,工作量相当大。日常往来中,我们谈的大都是跟教学相关的事情,宗涛对文本的认识,尤其是对文本结构的见解,很独到,很深刻,很得文学创作的个中三味,让我感他一文本中,他
头创作。
宗涛的这三个中篇,让我阅读得非常兴奋。这三个中篇,很快就分别在全国几家著名刊物上发表了。
后来,他又陆续给我拿来他的中篇小说《秃驴些事》《》《花》《》,拿来了他的长篇小说《无过了无痕》。他的这些小说,让我很意很惊,到,意深,我这个风蚀残年读了一辈子小说的九十岁老人,读得时哭时笑,老怀欣慰,使我对他抱了很大的期望。
同时我也在暗自思忖:宗涛在写这些小说前,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作家的基础课、必修课,是各体文学创作意的,这是
今中外的作家实践过了的经验。宗涛是不是也在散文园地里流过了汗水呢?
同样是一个太阳很好的日子,大约是傍晚六七点钟吧,宗涛给我拿来一部厚厚的书稿,题为《一枝清莲》,说收录了近几年发表在各个报刊的几十篇散文,要我看一看,写篇序。我当然欣然接受。ipphone
晚上,我就在灯下感觉。先快速地浏览了目录。目录按一般的习惯将六篇“创作谈”排在了最后,我一一看过,却觉得他应该将这六篇“创作谈”摆在最前面,让读者先看成绩,再原因一宗涛在散文写作上,下了怎样的功夫,奠定了怎样的基础,一上手就把小说写得这么有滋有味,让人一读便不愿释卷。
那样,不就是一篇序的很好的写作由头吗?
但又转念一想:写作中虽有一种“据果探因”的方法,但由原因看结果,却也是符合人的正常思维的。这
篇序能不能写下去,尤其是能不能写得有嚼,给者一点,给作者一些,“创作”排在后头或前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主要得看作品能不能唤起共鸣,引发思考。
要从事文学创作,得先把散文当作重点。因为散文是文学中的“素描”、“速写”,能夯实基本功。散文几乎与一切文学样式紧紧毗邻,像搞油画、版画、水彩、炭画的人都应该经常搞素描、速写一样,基本好,怎么能有文是文学的
兵,在一切文学样式中,它最灵活自由,没有拘束,能速地生,一学,一,写散文和工作结合起来,在练笔的同时,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审视人生,思考世事。
然而散文易学难工。
各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往往正是它的难点。初
学散文的人,常常把散文写得不像散文,又不像小说,正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掌握散文的特点,并通过克服难点,显岀特点。散文在选材上灵活自由,绝少受限,在表达上变化多端,不拘一格,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可以随“意”运用,在行文上可长可短,自由疏放,不尚雕饰,都是“易学”的原因,但也是“难工”的原因。散文既要用墨如泼,随物赋形,缘事即理,又要惜墨如金,激发体验和想象,激活感受和审美。散文赋予了作者更多的用笔权力,而这权力却要被牢牢关进笼子里,受制于思想或者意趣,没有功力是万万不行的。
天下事凡有规矩可循的,反而容易掌握,凡无规矩可循的,反而使人觉得无所凭借。散文在选材上的灵活宽泛,表达上的变化多端,往往会变为不灵活,不自由。散文之难,往往就难在这些方面。
因此,历代文学大家都格外看重散文。
老舍说:“不把散文底子打好,什么也写不成。”
艾青说:“诗人必须首先是美好的散文家。”
中外作家的创作实践也表明:一个散文家虽然不一是一小,一的小是一个好的散文家。
我在阅读《一枝清莲》的整个过程中,这个感觉一,得以写,
明我所要说的问题。
宗涛在散文上,原来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他把这部散文集分了三辑,分别是“铭心篇”“体物篇”“苦思篇”。一一细读下来,我获得了这样一个总体印象:宗涛的散文很注重章法和笔墨,尤其善于运用结构表现生存,表达他的思考和忧患、情感和思想。
历代散文家都十分注重散文的结构。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结构,把“百草园”中生活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和“三味书屋”里生活的枯燥乏味、索然无趣形成两重对比,不著一字,却深刻地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式教育”的忧患、反思和批判。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采用了“烘云托月”和“彩线串珍珠”的结构方法,以“背影”为线,用父亲一系列的生命遭际一“祖母去世”“差事交卸”“家计维艰”“外岀谋事”以及“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烘托“特殊”的“送别”,从而将父亲困窘中的生命担当、悲怆里的情感隐忍、自感不久于人世时对亲情的别样依恋,表现得无以复加,令人动容H 文父亲一“,
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其话语机巧的内里所含,细细品之,足令人落泪。既然“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怎么能算“”是“”,以于自感“去不”三,两,这样的语序结构,于不动声里,包含了父亲内心怎样的复杂情感和生命体验呢?第一句“我身体平”,是要心,不,不忍
知道自己的颓况,故报平安。父亲之心,何其慈柔!第二句“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一个“唯”字,足令人泪目。前句还在报平安,这句却说“诸多不便”了,是隐忍不住的吐露?是怕遽然离去陡增孩儿伤悲的提早透露?是心中大恸不由自主的是难难对亲情百结的依恋
些都只著一个“唯”字,里边便含了多少眷顾和体恤、劝慰和安抚?父亲之心,何其伟岸!可接着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体之不由人不泪崩!平淡的,克的,是对生的是对命运的是心要的一
息?是终将作别人世忍顾亲人的满心不舍和依恋?……总之,散文整体架构和局部笔墨中深埋的匠心,是能让短短的文本掂到手里沉甸甸的。
宗涛的散文,也十分看重结构。
他的《汤泡馍》《煎汤面》,把沧桑的世事和深沉的亲情这样繁杂、宏大的叙事,约束在一种吃食上,用小切口表现大生活,其视角定位和架构选择深得散文之妙,使得思想、情感、体悟、追问,因了单一具体的生命内容,更具有了感人至深、动人心魄的艺
术魅力。
他的《火红的柿子高高挂》全文仅三千八百字,却将母亲“少女时代”的富足、“结婚以后”的贫穷、“为人之母”时的困顿、“年迈苍苍”后的幸福与牵挂,构成四种人生断面结构全文,并以诗性笔墨渲染亲情对生命的温润与撑持,从而使得小文章具有了大格局,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既丰盈又深邃。在生命的“富足一贫困一晚情”的跌宕中,温润并撑持生命的若唯有亲情(这无疑是感人的),这符合社会进化的规律吗?(这无疑是引人深思的)人不单是亲情中的个体,更应是体与种族里的分子,社会进步的最大标志,是公权提供给个体的保障指数。
为结构的术,文章是与构成的“意”与“境”的完美融合、高度统一。显语是笔墨的,结构构与的
老舍散文
维共构,才使得文本具有“冰山理论”的审美特征,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接受效果。
他的亲的》大》》,将时代与命结构文,以人生、时代,人种巨大的阅读震撼。这种写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我认为它开创了散文写人的一种新视野、新格局、新构
而他的《二娘》《大嫂》《我眼中的红柯》《沉甸甸的感动》则善于从大处着眼、细处落笔,让具体的生命现象承载着深沉的体察、思考、感悟,以引发人的审美共鸣。
宗涛散文的路子很宽,视野开阔,笔墨多样,把语言的文白、雅俗、浓淡拿捏得很到味,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比如他的《汤泡馍》《煎汤面》《二娘》等,有意追求着语言的“原汁原味”,使乡土、乡情、乡思、乡愁、乡韵……皆因语言而相得益彰。而他的《先生散记》《我眼里的红柯》等,却十分讲究语言的严谨、诗性、理趣、情韵。他的《神奇的岚皋》《哦,玉兰》《荷塘秋》则体物入微,诗心飞扬,情趣盎然,于无物之境写物,在体悟之中言情,体现岀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宗涛说,他不愿让自己的表述陷于一种窠臼,形成一种定势,他想探索多样的写法。
宗涛,文章是,对人
生动,发考,无于笔墨
纸张。
我读过他的小说,再看他的散文,感觉到他的创作是有思想深度、有艺术追求的。照此坚持写下去,我想,宗涛在小说和散文领域一定会取得更多成的
三十年,于散文写人,我文与创》那本书中曾经写道:“人是生活的主体,和其它样式的文样,写人是散文的”
枝清莲》的第一辑“铭心篇”共十六篇,都是直接间写人的这面有母,有,有,有,是其他的是,人
散文,于表,在小说环境中再现自己。在小说和戏剧中,人物活动着、生着、成着,的发生着千的,穷的,他,他表,他把性格、、表现
观众,在读者和观众面前,树立起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散文写人,却不要求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写人,主要是通过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感受,来达到散文写人的目的,这也是散文写人的主要方法。
如《父亲的眼泪》,作者一开始就说“父亲是个内敛的人,平素极少外露感情。记忆中,家里家外,父
亲多半都是一个忠厚的倾听者,吧嗒着那杆随身半生的旱烟管,入耳时呵呵一笑,不中听,就只?着眼皮,让烟雾半遮住自己的表情”,然后才写父亲的身世。
父亲生不逢时,一落地便遭到遗弃。他在柴草堆里猫一样整整哭了三天,后经二奶奶抱起,奶奶
这才放哭声将父亲搂进怀里,贴身子暖。父亲从此身体羸弱,一生都嶙嶙峋峋,从六七岁便成了劳力。再接着,爷爷去世,大伯、二伯去世。在大伯、二怕的丧事上,父亲流了很多眼泪,家里唯一能主事的,就只有父亲了。这时大伯的小儿子已到了婚娶年龄,父亲为替这孩子说媒、相亲,磨破了几双鞋底,才用一头干瘦的毛驴驮回一个新媳妇。这时,“我”十二岁,突患眼疾。眼病好了,母亲却病了。为了凑钱给母亲住院看病,“我”生平头一次看见父亲的眼泪。这眼泪让“我”深切地明白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真正意义。
面对这一切,“我”有什么感受呢?作者写道:
苦难的再三降临,生计的暗无天日,使得父亲不再对生话抱丁8希望,那些年
月,父亲只是凭着做人的良心和活命的本
能处人处事。他先后牧过羊,喂过牲口,看
过林场,修过水库,指哪到哪,只埋头做
事,不争长论短,不求日月宽绰,但愿平平
顺顺。
这就父亲的,
是作者对人物的感受。
表情破解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父亲的眼泪》中写父亲,一直是将他和爷爷、大伯、二伯、三伯、四伯等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来表述的。不单如此,作者还将自己的目光,从描述对象身上穿越过去,将同他们的命运有密切关联的社会背景一世界的、中国的重大事件纳入表述,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述视野。
到父亲生的一年
哄女人的话这一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云南发生大地震,死伤万余人;段祺瑞政府与法
国签订协议,偿还《辛丑条约》赔款;上海
发生震惊世界的“五卅”惨案;中华国民政
府在广州成立;发表了《中国社会
各阶级的分析》……
屏幕大小到父亲岁的儿的一年
和中;大
乐舞蹈史诗剧《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公
演;中国第一颗引爆成功;
举行了七十一岁生日宴会;国务院批准将
邠县改为彬县……
写到爷爷三岁失怙,那是一九年:
是年月,人天
北京;,大,
人,;月,
抚端方为慈禧太后在西安准备行宫,不到
两个月便耗银二十九万两;秋,陕西大旱
成灾,秋田大半无收,粮价昂贵异常,贫民
流离转徙...
在《父亲的眼泪》《大如柳》《长漫记》这几篇散文中,那些年表式的历史事件,若单把它作为抽象的历史数据看,它们只述说着历史事件,传达岀历史进程。而当作者将这些抽象的历史事件,与具体的人生命运一旦关联,便产生岀了别样苍凉的生命内容和审美价值2
我觉得这样的结构是震撼人心的,是由作者对人物命运、家国命运立体审视和思考的结果。他把自己所写的小人物,同世界大事件,同伟大人物的遭逢际遇联系起来,从而让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人形成了多维度联结共构,一下子会让读者思考很多问题,充分引起读者对所写人物的同情和怜悯,这样的笔墨是深刻感人的,超过了一般的认识和体悟2
未读这本散文集之前,我对宗涛的身世并没有多少了解2不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成长
经历。《一枝清莲》这才让我了解到他的生活环境那么复杂,家族人口那么众多。他的亲人的遭遇,
使他从小就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乡风乡俗,经历了悲欢离合,看惯了眉高眼低,尝够了饥饿病痛。初读宗涛的散文,我觉得他的笔下不应当有这么一股悲怆之气,他岀生于一九六二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现在我才知道是那个家庭的遭际,早早地感染了他、影响了他,他的体内早就流淌着这个家族的血液,这是他的文风中有一股悲怆之气的根本原因,从生活积累说,这也是他的人生财富,使他对生活、对世事、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散文的和小的,
以及方略上,都有很大差异。散文叙事往往只偏重一一的,不,有从高到的
散文写人,小说也写人,人和事是紧紧相连的,有人有,是人的情和的小人的是,的于
深圳社平工资人物极具个性的思想、感情、心理、行为用故事情节岀,人的人生生活生的和散文人的多为主观表述。
散文人的是的,是客观的,是客观对象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人作为散文的写作对象,是社会的人,在现实中生活着、成长着,有血有肉,有名有姓。复杂纷纭的社会关系,使他和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联系,使他用自己的言行、思想、感情,影响别人。散文作家把对人物的感受表现岀来,这对作者来说
是一种“直抒胸臆”,其实却是在揭示他们,刻画他们的性格,塑造他们的形象。散文的真实性,在写人的作品中表现得最突岀、最明显,就是因为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从他的真实感受中站立起来的。
小说、戏剧写人,并不是允许作者可以不了解人物,不熟悉人物,对人物可以没有感受。恰恰相反,小说、戏剧作者,只有在深刻地了解人、熟悉人的基础上才能写好人,但是小说、戏剧写人,却要求作者根据对人物的理解、认识和感受,设置典型环境、典型情节,然后让人物站在前台做自我表现,作者却要把自己对人物的感受隐藏起来,而且隐藏得越深越好。一个要求直接写对人物的感受,一个要隐藏人的,这是一种然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突岀的一点是:散文不要求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小说、戏剧却不能没有故情
在《一枝清莲》这篇写母亲的散文中,作者将“娘”用“话语”表达岀来的善良、豁达、无私、坚韧、担当,同“娘”大半辈子的“不易”关联起来,形成二维共构,写岀了困顿生存里母亲的人性、心性、品性:
你记人的好,你自己就好,你记人的不好,你自已就好不了。
有个病害死的,没个活做死的。
心里没鬼时,有鬼也自无,心里有鬼时,没鬼也自有。
人哪,没有享不了的福,也没有受不了的罪。如你把罪当成罪,它就是个罪,你
把罪看成是福,它或许真就成了个福。
人要舍得吃亏。
人要只顾自己了,旁人谁还顾你?
你把自己太当回事了,就不当别人是回事了;把别人看上些,自己就到了上处!
“我的小脚的娘”,是个思想家吗?是个哲学家吗?娘说的话,是在这个大家庭的遭逢际遇中感受到了的,是对爷爷、父亲和几个伯伯的人生经验的总结。娘的这些话,不能不影响到儿子,不能不影响到《一枝清莲》的内容和风格。我想,宗涛用这篇文章的标题来命题他这部散文集,也是有深意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