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医学本科生后期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本方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现实问题,提出加强对医学本科生的思想教育、合理引导医学本科生平衡实习与考研的关系、更新医学本科生就业观念,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及在医学生本科教学中尝试引进“导师制”等措施建议。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临床实践  问题  对策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实践教学时医学本科生完成学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将专业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掌握基本诊疗技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对于五年制的医学本科生而言,导师制后期临床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发展走向和层次。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医学本科生对临床实践敷衍应付了事、把考研和就业放在首位的状况,此值得每一位从事医学教学的教师反思。1 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1.1 临床实习中的医学本科生的心理问题经过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四年学习,大部分的医学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希望能够将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愿望比较强烈。在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大部分本科生都将经历一个心理上的适应期。在这一时期中,医学本科生将面临着从“在校”、“在课堂”到“在医院”、“在病房”的场景转换和身份转换,同时也必须完成指导教师交办的各项事务。包括医疗文书的书写、病例等档案的整理等。这些相对繁杂的医疗事务基本属于临床实践的初期和外围阶段,一些耐心较差、综
合素质不高的本科生可能在这一阶段就对临床实习产生抵触心理。在短暂的适应期过后,本科生就要投入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首先,医院属于社会公共机构和专业的医疗场所,本科生在这里必须面对和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指导医师与学生的关系、医患关系、同科室里同学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与学校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单纯的人际关系相去甚远,部分同学可能会难以适应,产生畏难心理。其次,本科生必须正视自身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象的临床病例之间的落差。尤其对于在理论知识积累阶段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学生,单纯靠死记硬背对付考试,那么在面对具体的病例时候必然会手足无措,难以“对症下药”,如此一来,临床实习就难以展开,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2 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所面临的现实问题(1)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不少医学本科生认为工作比临床实习更重要。随着近几年高校录取比例增加,报读医学的本科生数量呈连年递增趋势。同时,就省市级规模相对较大、科研能力较强、收治患者较多的医院而言,职业准入门槛较高,再加上岗位饱和,医学本科生与硕博研究生而言,并无就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收入较低,不少医学本科生并不愿意在基层(如县级市、县城、乡镇等)医疗机构就业。因此,不少学生都把全副身心投入到寻求就业中去,分散了自己的精力,不能认真对待临床实习。(2)医学本科生“考研热”呈逐年升温的趋势,对临床实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对201012月至20113月在安徽医科大
学附属省立医院实习的07258名医学本科生(包括临床、影像、检验、口腔、麻醉等专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46名学生中,188名准备考研,占总人数的76%,153名学生认为,为了考研可以放弃部分实习或完全放弃实习,占总人数的62%[1]这一数据直观说明了医学本科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将继续深造作为本科毕业之后的发展规划,将临床实习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对临床实践和教学的开展都是十分有害的。(3)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存在“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误区。首先,从学生自身来说,迫于上述种种心理压力以及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不少本科生面对患者和指导医师时,害怕出现纠纷或者差错,于是产生畏难情绪,在实习的时候会尽量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而是仅仅局限于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其次,从指导医师和教师的角度看,由于自身的科研任务、诊疗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他们并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亲自去指导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再加上我国医学本科生大都实行班级教学,基本上不存在“导师制”的教学形式,因此,一些任务繁重或者责任心欠缺的教师或者医师不会主动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的细节、遇到的困难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就造成了本科生临床实习的“一锅端”现象,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 针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的对策2.1 加强对医学本科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本科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思想教育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对医学院这样专业性强的院校而言,学生
的思想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医学本科生中开展针对专业特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调适十分重要。首先,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必须将对医学本科生的医学道德培养和思想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起来。其中,通过系统性教育和主题性教育相结合,是升华医学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除了医学伦理课程的学习之外,组织学生与医务工作者共同举办医务人员形象大讨论、医务人员素质大讨论等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医学生深入到医院和病区,引导病人就诊、咨询,培养他们对患者的感情,强化服务意识。[2]同时,在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开展之前,教师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对其进行实习动员、心理调试也十分重要。包括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克服畏难情绪、主动解决问题等。2.2 合理引导医学本科生平衡实习与考研的关系目前,很多医学教学计划将临床实习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备考期相冲突。(1)首先,不同专业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适当延后或者提前临床实习的时间,以减轻考研对实习的干扰和影响。(2)不少学生面临着学校与实习医院距离太远的问题,学校可以在协调、解决同学们的住宿问题的时候,也兼顾到准备考研的同学,提供一定的学习环境等。(3)要加强对高年级同学的学业规划指导。引导他们尽早确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学生理性对待“考研热”,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进行选择。(4)对参与临床实习的
同学进行打分,并将成绩记入综合考评指标,兼顾医学本科生评价体系中额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5)可以在本科生教学中适当尝试引入“学导”制,创造不同年级的沟通交流平台,尤其是开展高年级帮带低年级的互助互学活动,实现就业、考研等信息的共享,实现学生之间资源的整合和利用。2.3 更新医学本科生就业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就业政策无论是进行临床实习还是考取研究生,医学本科生的目标都在于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因此,更新医学本科生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起着前导性的作用。首先,要改变医学本科生不愿意“下基层”的消极意识。客观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适当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引导高校医学专业与地方医疗机构进行合作教学,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创造一个相对开放、有效的学习工作环境和平台;主观上,医学本科生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其次,针对医学本科生要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由于医学类学科的专业性相对突出,执业环境和条件也相对严苛,因此,不少医学本科生毕业之后并不能够达到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的从业标准,对这些学生要实行相对宽松、灵活的就业政策;而对那些专业素质较高的学生,则可以在临床实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医院的实习资源和环境。如此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业方向和政策也不同,区分度和目的性也更明确。2.4 在医学生本科教学中尝试引进“导师制”目前,我国不少医学院校已经尝试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并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也有部分学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结束之后就安排研究生新生与导师接触,进行课题研究或临床实习等。这些都反映了“导师制”在医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导师制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普遍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中。在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引入“导师制”,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形式主义”现象,使临床实习逐渐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学生在跟随自己的导师参加门诊、急诊、会诊、病例讨论会、病房的临床实践和学术报告会的过程中,逐渐认知并适应准医生的角,熟悉并熟练掌握作为一名医生的全部工作流程,树立必要的工作意识,形成系统的工作思路,也会逐渐学到导师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学会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出主要矛盾、采取措施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步骤,能够更真切地吸取到导师的先进经验[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对医学本科生开展临床实习之前,进行导师的配备工作,不仅能够在事前对临床实习有所认识,更能够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实习,导师也能够跟踪所带学生的实习进展情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国医学本科生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单向的,而是错综复杂的。需要政策、高校、学生工作者、医疗机构和学生共同努力。临床实践作为五年制医学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提高、检验的重要步骤,不仅能够为本科生的就业提供清晰可感的直观环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够克服种种问题,为国家和社
会培养出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参考文献[1]    李萍,任佰玲,王德斌.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与考研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安徽医学,2011,32(4):531533.[2]    李凤英,周庆华.融医学道德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113114.[3]    佟丹.试析“导师制”解决医学本科生实习中的常见问题[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10,192(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