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
1、尝试建立规范、系统的导师制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导师对指导对象的指导,传播公司文化理念、价值观,推动岗位知识、技能和经 验的归纳和提炼,并有效分享和传承,加快人才成长进度;
3、营造全员学习、乐于分享和发展他人的文化氛围。
二、管理原则
1、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倡导导师和指导对象互学共赢;
2、注重实效,指导形式可灵活多样。
三、适用范围
主要培养对象为业务部骨干员工、后备人才,待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在公司范围内进 行
推广。
四、导师基本要求
1、对公司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刻的理解;
2、在某一业务领域具有专长,有分享传承意愿;
3、具备熟练的沟通和指导技巧;
4、公司副总级以上员工自动成为公司导师.
五、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工的影响差异
各部门经理是员工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主动与导师保持沟通,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
工影响差异见下表
类别
导师
部门经理
组织关系
非正式
上下级
目标
主要是以员工成长为导向
主要以工作任务、业绩为导向
指导方式
帮助影响为主,包括倾听、鼓励、
分享、反馈、提供资源等
管理为主,包括分配工作、听取汇 报、绩效管理、日常业务管理等
指导内容
侧重知识、经验交流,工作思路、 理念影响
侧重于工作方法、技能和技巧,业务 流程和制度,规范日常业务
导师制心理距离
比较平等、开放交流
有上下级距离感
六、导师制各职责划分
1、总经理
(1)审批导师制度、方案和经费;
(2)审批公司导师名单。
2、人力资源部
(1)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和完善导师制度和方案;
(2)提请公司总经理批准公司导师名单;
(3)收集、整理相关记录;
(4)组织导师、指导对象交流会.
3、部门经理
(1)积极支持、参与导师制的实施;
(2)为下属选择导师提供建议,与导师保持沟通.
4、导师
(1)根据公司及指导对象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目标和计划;
(2)与指导对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3)定期与指导对象沟通交流,跟进指导计划的实施,并反馈其表现;
(4)整理、提炼相关知识和经验,并有计划地向指导对象传授。
5、指导对象
(1)尊重导师,积极与导师沟通,诚实对待导师,认真学习导师的长处与经验;
(2)按与导师约定沟通的渠道、频率,及时完成各项指导计划,达成辅导目标;
(3)及时提交总结报告,并提交给人力资源部备案。
七、导师制具体实施
1、导师与指导对象指导关系的确定
(1)由员工自主提出或与部门经理沟通后,从公司导师库中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由导师和 部门经理协商后确定指导关系;
(2)导师和指导对象签订《指导协议》(见附件1),正式建立双方的指导关系;
(3)经沟通了解后,导师根据双方情况,制定《指导计划》(见附件2),约定指导周期、 明确各阶段指导目标、内容、指导方式等,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4)指导结束后,员工需提交《指导总结报告》(见附件3),经导师评价后,报人力资 源部存入员工培训档案。
(5)导师同时带教的指导对象原则上不超过3名;
2、导师指导内容,不仅包括岗位知识技能,还包含工作经验传承、团队意识和心态引导 等内容。具体如下:
(1)知识技能: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代表性的工作案例;
(2)业务经验:对业务的个人感悟和经验;职业生涯发展的经验和体会;行业信息、人 际网络资源等;
(3)团队管理:对团队管理的经验和感悟等;
(4)心态引导:引导指导对象拥有快乐工作、生活的积极心态;
(5)其他有助于提升指导对象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的事项。
3、跟踪
(1)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指导计划进行跟踪,了解指导进展情况;
(2)人力资源部将根据需要,组织召开导师、指导对象讨论会,并根据意见和建议提供 相应支持;
(3)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记录,进行总结分析后存入员工培训档案.
八、生效日期
本制度从颁布之日起生效,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九、附件
附件1《指导协议》
附件2《指导计划》
附件3《指导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