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双全法——舍弃今生
  常常说念佛要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如果听不懂,古大德换了一个词比较易懂,叫舍弃今生。
  一、两个著名公案
  (一)阿底峡尊者在印藏弘法事业圆满,即将示现圆寂之时,有一位弟子请教尊者:「上师圆寂后,我将闭关修行。」上师并不满意。弟子又说:「那讲经说法呢?」上师仍不满意。弟子再问:「我一边说法一边修行如何?」上师仍如前面一样否定。「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说:「舍弃今生!」指舍弃贪执此生的心。
  (二)一位僧人正在转绕寺院,种敦巴尊者语重心长的说:「你这样转绕当然令人高兴,但若能独自修习某一法门则更加令人开心。」僧人心想:也许顶礼可以讨得欢心吧?于是,就开始顶礼。谁知,尊者仍然如前面一样的劝诫。僧人又尝试了念诵及观修,得到的仍是同一答案。他无计可施,只得询问道:「那么,我该如何是好呢?」尊者毋庸置疑的回答:「舍弃今生!舍弃今生!舍弃今生!」
  修行人有无所得,先看他有无舍现世心,有则入于修行人的行列。所以法本无过,而过在于行人之能否转变其心。舍现世心,并不是徒具外形,而是重在内心。内心所应舍的,总而言之,不过世间八风而已。世间八风,总摄为名闻、衣、食三者,亦非必须远拒,不过心不应贪执追逐而已。
  二、为何要舍弃今生
  (一)如同杂毒的美味般,乍一品尝,香甜爽口,但紧接着便是毒性入身的痛苦。同样,本质上是苦谛的所谓今生圆满,表面上看来似有安乐可享,但实际上若贪着这虚幻不实的假相,结果只能是备受欺诳以至摧毁清净善根。因为它就像一副漂亮的金手铐,虽然看起来金光闪闪,但若戴上去,便会被紧紧束缚,无有半点自由。在这个世间不知有多少人被巨额的财富、显赫的名声等一副副光亮的「金手铐」所紧紧束缚,从而令自己的心不能与真正的安乐之因——正法相应。它又像具有魔力的,服用之后,便被其支配得颠颠倒倒,无有半点智慧。放眼世间,凡是极其热衷今生圆满的人,心中除围绕名利所转动之外,又怎会有清净的世出世间智慧?
  如同芭蕉树,外表看起来硕大、坚实,但稍经剖析,便空空如也。同样,无智之人,将希
望寄托于表面上似有安乐的所谓今生圆满之上,便如同水中捞月般,毕竟无有实义可得。此今生圆满的欺诳性还在于如同盐水,看起来好像能解渴,但其实愈喝愈渴,永远无有满足之时。
  如是便知:世间法是痛苦的本性,所以要厌离。
  (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之所以要舍弃今生,是因为贪着今生是解脱道的最大障碍,也是一切罪业的来源。
  1、贪着今生是解脱道的最大障碍
  若专注于今生圆满的追求,则势必会将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的求取中,这样又能有多少时间用来修行?即使稍有时间可以支配,但由于心早已被杂染的世法所束缚,又怎能与解脱道相应?因为脱离以出离心摄持的任何身心所作,都不可能积聚与解脱道相应的善根。并且,若仅贪恋今生,则包括后世获得人天安乐的善根都不会有。所以,被今生圆满所束缚的人身是可怜之至的无暇人身,无有希望解脱,叫做「息灭解脱灯」。
  华智仁波切云:「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将导致现在与将来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所以应该斩断今生的绳索,修持后世的菩提。今生的父母、亲友、财产受用皆要如唾液般舍弃,衣服、饮食等应当随遇而安,知足少欲,唯一修持妙法。」
  2、贪着今生是一切罪业的源泉
  为今生圆满而求取的人,任何罪业都会毫无顾忌的去造作。如为获取物质财富,在强烈贪心的驱动下,会千方百计乃至不择手段的将他人的钱财攫取到自己的囊中。在此过程中,不要说造下绮语、妄语等恶业,甚至于不惜将自己拥有财富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倾家荡产的极度痛苦的基础之上。若求取不到,便大动瞋心,以至想方设法欲将障碍铲除。同样,为了名声、地位及男女感情等,身口意三门亦全部围绕罪业而转。所以,若沉醉于追求今世圆满,则举心动念无不是罪,结局只有堕入三恶趣。所以应看破今生、厌离今生而少欲知足。
  古德说:「使我们今生、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祸根,就是对今生的贪执,所以必须削减对今生的贪执。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乐,其心就绝对不会快乐,即使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也于事无补,甚至痛苦、罪业、恶言也会不约而同的降临。因此,应当
将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驱之门外,如果能将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因此,若想让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至少应从心底生起什么也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不欲获得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念名声是最殊胜的名声,不趋赞誉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是最殊胜的眷属。如果诚心想修法,就必须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种念头,则无论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遗余力的算计今生,则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还要承受他人的讥讽,来世还须奔赴恶趣去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三、世间没有双全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舍弃今生,包括今生的财富、名声、地位、家庭、事业、情感等。总之凡属于今生的一切圆满,都须要从心里割舍,否则便无法通过修习佛法而趋入解脱正道。古人云:「世上哪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既要学佛修行又要追求世间八法的打算只能说是妄想而已,做为佛子,当系念我佛昔日为寻求真理救度众生而辞亲割爱、舍弃一切世间圆满毅然出家修行的功德。
  要求往生,必须舍弃今生;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放下娑婆世界。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
放不下娑婆就决定生不到极乐。我遇到一些人,大概因为我专修念佛的缘故,大家可能为了安慰我、迎合我,都跟我表态:「师父,我什么都不要,我就是一心念佛求往生。」话是说得很响亮,真的,说起念佛的道理他比讲经的法师还滔滔不绝。可是观察他的行为,怎么对娑婆世界恋恋不舍?整天围绕着今生的一切在团团转,哪里有顾及来生的头面?哪里有一点要往生的气质?那是假话!千次万次说求往生,没有一次是发自内心的真求。所以后来再有人跟我说他决志求生,嗯,我跟他笑笑,我不轻信。
  「极乐世界很美好,我也想去,什么时候求呢?等快要死时再求,现在且先忙碌世间的事业」,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和做法。极乐世界是要,但是是将来、很久以后的事。目前呢?目前先拥有娑婆,这是普遍的心理。这样能不能往生?非常危险!这个不是真信切愿。真信切愿是什么样?现在就求往生!念念求往生!你能知道你什么时候临终吗?无常说来就来,从不预告。你能保证你临终时一定清醒吗?所以,不能等到临终再放下,不能等到临终再求往生。
  有人说,谢总的父亲一生没念佛,只是临终前念了两个小时就往生了,我也学他等到临终再念。说这样的话真是大言不惭,自不量力。古人说,「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
」,你只看到他临终念两个小时,你怎么知道他过去世与净土有多深厚的因缘?因此,谢总的父亲不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学不来,有此想法的人还是不要投机取巧,到头来弄巧成拙。
  如今有些人觉得,修法不需要丝毫苦行,不需要放下,在成办今生俗事,享受幸福、快乐、名誉的同时,也能修成正法。其实,怎么会有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呢?对每个人来说,出世间法好的,世间法肯定不好;世间法好的,出世间法肯定不好。自以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而已!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清朝有个百不管老太太,杭州人。她曾经到孝慈庵请问道源和尚说:「要修什么法门,就能这辈子一定脱离苦海呢?」和尚说:「没有比念佛法门更好的了。然而念佛不难,而难在能持久不断的念下去。持久念不难,而难在能一心不乱。如果妳能够一切都不管,很专心的持佛名号,很至诚的发愿求往生的话,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妳,那时妳就能够脱离苦海了。」老太太很欢喜的拜谢。
  回去之后,她就把家事都委托给儿子和媳妇。她自己辟了一间佛堂,专心在里面修行。一年多之后,又来问和尚说:「自从蒙您的开示之后,弟子就舍弃了家务事,专心念佛。我自问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是持久而不懈怠了,但是却很苦恼没有办法一心。师父您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教我的呢?」和尚回答说:「妳虽然抛却了家务事,可是仍然心头牵挂着儿孙等眷属。如果这个爱根不拔去的话,如何能够一心不乱呢?妳现在要加紧用功,先把对眷属的爱根拔掉,将一切都放下,然后就能够得到一心了。」老太太叹息道:「师父您说得对极了。我虽然身体不管事,心里头却不能不管事。从今以后,我当真要百不管了。」
  于是她就更加精进,当爱心偶然起来的时候,她就默念百不管这三个字,来把爱念驱除。有时候家人向她请问家务事,她也用这三个字来回绝。于是「百不管」的名号,就在亲戚朋友间流传开来了。这样又过了一年多。有一天,她到庵里去向和尚道谢说:「师父您真的没有欺骗我,弟子过几天就要西行了。」数日之后,她就无疾而终了。这是嘉庆初年的事。
  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的公案很多。往昔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将今生的琐事抛于脑后,历经
苦行、精进修持而获得了成就。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在成办现世俗事的同时,顺便修行而成就的。
  四、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
  有人会问: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呢?其实,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的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五、贪着今生非行者
如果有如果  古德说「贪着今生非行者」,贪恋、执着今生的人不是修行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修行人,看他内心是否放下对今生一切事物的贪着?他所作所为是为今生还是为来生、为生生世世考虑?如果没有为未来生生世世的利益去努力奋斗,那就不是修行人了。
  有人请教阿底峡尊者:如果以贪着此生的幸福安乐、恭敬利养等念头行事的人们,其后果
将如何呢?「将仅仅获得此等后果。」那么来世又将如何呢?「将深堕地狱、饿鬼及旁生三恶趣。」
  贪着今生,贪着今生暂时的利益,就不是修行人,其他的都无法衡量自己是否是修行人。认为自己皈依时间长,学佛时间长,已经成为老居士、老菩萨了。没有用!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什么?行住坐卧的过程中,脑海里主要想的是什么?大部分的精力、注意力放在哪里?是放在获得今生暂时的利益上,还是完全为了后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利益,为了往生净土不退成佛?这就是标准。拿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才能分辨自己,认定自己。
  我们打从内心最深处,慎重的省思这一生的境况。无始以来的轮回,直到现在还没有终止,虽然流转生死无数次,多生多劫经历种种苦乐,我们却始终没有从中获得丝毫利益。虽然现在我们获得这么难得的闲暇和幸运,可是,直到目前都是这样空洞而无意义的虚掷生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才是尽未来世安乐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