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语言接触
一、名词解释
借词—— 借词也叫音义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英语中的telephone借子到汉语中是“德律风”,其音义都来自英语。借词是的一种见证,是研究民族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材料。借词在语言历史的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联盟 ——  语言联盟即“语言的区域分类”。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跟彼此不同。   
语言替换——语言换用也称“语言替代”或“语言融合”,是不同民族在长期接触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语言底层——在语言替换的过程中,换用的强势语言会留下被替换语言的痕迹,这类痕迹通常称为语言底层。
共同语 ——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洋泾浜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克里奥耳语 ——混合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一种有声交际工具,是一种建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并被特定的言语社团作为母语学习使用一种语言。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
二、填空
1、语言发生接触的前提条件是(  社会的接触        )
2、语言接触从根本上说是( 使用语 言telephone是什么意思的人之间)接触。
3、共同语分为两种:(民族共同语 )和 (国家共同语 )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 (普通话),是以  (北方方言 )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主要是(  政治  )的原因。
5、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 )提出来的。
三、简答题
1、谈谈语言接触与语言分化的差异与联系。
一种语言内部分成几种不同的方言,或者这些方言进而分成几种不同的语言,这种现象,叫做语言分化。语言分化的原因:社会的分化。社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社会内部分隔甚至分裂。分隔开来的各部分之间的交际减少甚至消失,而各个部分之间的交往要相对频繁,这样,它们在语言使用上会出现出现各自不同的特点,彼此变得不同,久而久之,同一种语言就会分化成不同的方言。如果社会分裂成不同的社会,同一种语言就可能分化成不同的语言。
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发生接触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接触,从根本上说是使用语言的人之间的接触,由于人接触到了不同语言,也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随之产生了改变自己语言习惯的需求。社会接触有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这样就造成语言接触的不同。
语言接触可以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
    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
    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语言的接触与分化的共同原因都是社会的接触和分化。原来不同的社会会有后起的接触,
亲属语言和方言在分化后也可能会有后起的新的接触。
2、从音义关系看,举例说明汉语的借词有哪些表现形式。
1)音译: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音。词是音义结合的统一体,只有音和义都是从另一民族语言借来的词语,即音译词,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借词。汉语的借词很早就有了。“菩萨”、“塔”、“袈裟”、“刹那”等是随佛教的传入借自印度;“胡同”、“褡裢”、“站”、“蘑菇”等是借自蒙语的词;
2)音译加汉语语素:先音译外语词,再加上一个表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确。啤酒,卡车,卡片,法兰绒,拖拉机等。
3)半音译半意译:这种借词是一部分是音译,一部分是意译。如“冰激凌←(英)ice cream ,ice意译为 “冰”,cream音译为“激棱”;“迷你裙”←(英) miniskirt, mini(小)音译为“迷你”,“skirt”意译为“裙”。对于这类既非完全音译,又非完全的意译的词语,使用词语的人仍觉得它是“舶来品”,而非“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