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的诗句【分层单元卷】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A基础测试
一、选择题(共10分)
1.(本题1分)下列选项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A.陈醋.措.施B.搅拌.牵绊.C.公侯.猴.子D.水浒传.传.记
2.(本题1分)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不是多音字的一项是()
A.山脉.B.心脏.C.肿胀.D.咽.喉
3.(本题1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山青水秀B.涣然一新C.截然不同D.张灯结采
4.(本题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里丰富多彩
....的歌舞表演,给观众带来了美好的视听享受。
B.过年了,来汉城湖赶庙会的市民络绎不绝
....,好不热闹。
C.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飘香
....,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果园采摘、游玩。
D.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文化的一张名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风餐露宿
....来这里参观。
5.(本题1分)下列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B.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C.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为所欲为、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D.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6.(本题1分)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美好姿态娴熟技能B.江水咆哮歌声雄浑
C.演绎故事许下宏愿D.准备充实性格突出
7.(本题1分)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B.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C.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D.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8.(本题1分)对下列诗句描写的节日判断有误的是()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C.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清明节)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9.(本题1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北京的春节》以“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其中,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这四天人们的活动。
B.《腊八粥》通过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八儿的嘴馋。
C.《寒食》是一首讽刺诗,说明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体现出了诗人对朝廷的忧心忡忡。
D.《迢迢牵牛星》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来衬托人间夫妇的团圆美满。10.(本题1分)下面句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改成肯定句:“每个人的嘴里都会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B.“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是动作描写,表现八儿活泼好动的样子。
C.“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这句话说明八儿很随意,把筷子胡乱摆放。D.“纤纤擢素手”是细节描写,“札札弄机杼”是动作描写,表现织女美丽悠闲的样子。
二、填空题(共16分)
11.(本题4分)看拼音,写汉字。
搅bàn()qià好()碗zhǎn()吞yàn()
jiào车()áo粥()轻yíng()浓chóu()
12.(本题8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这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我还能写两句关于佳节思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古诗中有很多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的句子,如《长歌行》中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颜真卿《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3)传说,藏戏的开山鼻祖是________________。
(4)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题4分)在横线上填写节日名和相关诗句。
(1)春节:千门万户暗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节: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节: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节: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共10分)
14.(本题3分)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多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题4分)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换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几乎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题3分)口语交际。
小测验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忽然,同桌李丽悄悄碰了碰你,但你没理她。下课了,李丽交了试卷,生气地走出教室。这时,你想对李丽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26分)
(本题8分)课内阅读。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7.(2分)请在片断中出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18.(2分)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9.(2分)“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20.(2分)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5分)课外阅读。
藏在拐杖里的爱
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脾气有些暴躁;母亲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性格又很固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总有吵不完的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父亲在一起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腿。
事故并不是很严重,但父亲却有一段时间不能行动自如,必须拄着拐杖走路。我看见他在一瞬间消沉下去,苍老了许多,脾气也收敛了一些。而母亲也变了,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每天给父亲端茶送水,陪父亲聊天;天气晴朗的时候,还会搀扶着拄拐杖的父亲到屋外散散步。母亲用她温柔执著的耐心一点点化解了父亲心中的失意。对于父母前所未有的和平状态,我看在眼里感到颇为惊讶。心想,或许因为父亲是整个家庭的支柱,他不能倒下的原因吧。
医生曾说,一个月之后父亲就可以离开拐杖的支撑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父亲的腿似乎仍不见好转,
离开拐杖他就无法走路。母亲着急了,怕是伤口恶化,非要带父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这才悠悠地说:“拄拐杖的这一个多月,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你相处的岁月。真希望每天在你的搀扶下在黄昏的夕阳中散步,跟你平静地说说话。其实腿早好了,只是害怕丢掉拐杖就失去了你的搀扶。”我看见母亲的眼圈红了,我的心也湿润了。原以为吵了几十年的夫妻之间哪还有爱情可言,它原来就深深地藏在父亲的拐杖里。
第二天,母亲精心地收藏好那支弥补了裂痕的拐杖,在温馨美好的夕阳中,又和父亲走在了屋外那条小路上。父亲步伐稳健,面带笑容,而母亲的手,正搀在父亲的臂弯里。
21.(1分)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固执:__________________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分)文中说“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中“如此细心”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分)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4.(1分)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说那是“弥补了裂痕的拐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分)“拐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