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一
 
  “水浒”一词出自《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该诗所述,乃周人始祖古公亶父寻出路初建基业事。古人释此诗,说是古公亶父避狄人之乱而走。乃知《水浒传》所讲,实是众人于黑暗社会中寻求出路之事。一如古公亶父来到岐山,众人聚义梁山,欲开创一片新天地以寄身。然此事成功的方式颇令人心寒:
 
  “宋江奏道:‘天帝哀怜臣等忠义,蒙玉帝符牒敕命,封为梁山泊都土地。众将已会于此,有屈难伸,特令戴宗屈万乘之主,亲临水泊,恳告平日衷曲。’”
  读 水浒传 有感
  好汉们奋斗一生,竟直到死后在徽宗梦中才得以到出路。其中含义,不言而喻:社会如
此,活着便无出路可寻。
独步清风
 
  林冲被陷害之初是怀着希望的,直至草料场还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却不曾想因高衙内一点心,高俅要害他至死,连陆虞侯也不容他活着。武松起初也相信司法的公正,用口供证明哥哥身死的真相,也不曾想到如宋江、张青、施恩般善待他的张都监陷害他并不需要证据。宋江在江州之前坚持不上梁山也是以为自己尚能回到官场,不曾想有黄文炳谋他,一心要他死。于是,山神庙中摆起三个人头,鸳鸯楼上题写了八字血书,浔阳江口也确被血染红。鲁智深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杀怎得干净?”乃是看破了这社会已无药可救。但宋江仍要写“望天王降诏早招安。”于是招安,众人十去其八,梁山就此覆灭。这结局其实早有伏笔:
 
  “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
 
  十节度使出身绿林,后征讨梁山,荆忠横死,王文德、韩存保等被擒,与宋江讨方腊何其相似!招安的出路便是如此,即使宋江剿平方腊生还,奸臣还是要他死。
 
  那出路何在?
 
  公孙胜、燕青、李俊等人的结局似乎指明了出路。隐居山林,出海为王,都能活下来。只是如此活下来已与落草前的生活大异了。阮小七兄弟三人本为温饱而上山,却不曾想会走这十几年波澜壮阔的一遭。征方腊时,两个哥哥不明不白地身死,阮小七终也丢了官回石碣村打鱼。循环一番,归于起点,还丧了至亲,这样一来,十几年的奋斗又有何用?徒剩白发渔樵江渚上了。大闹一番后悄然归隐,便是那些幸存者最佳的写照。闹的效果也是难说,朝廷至结尾昏暗依旧,除了从草寇变成忠臣义士、被供着吃冷猪肉,他们还改变了什么?隐逸者看破了,便抛弃了一文不值的名利消失,但这本是他们先前就能做到的,只是原来没看破罢了。
 
  众人在求生的道路上徘徊,都失了本心。武松从沧州到阳谷县到孟州再到二龙山、梁山,早忘了他当年只想回清河县寻兄长,也再也回不去了。在黑暗的现实中寻出路,心中的路却迷失了。这时,唯有鲁智深拨开迷雾,看清了心中的出路。天孤星孤身一人看破凡尘,留下一句“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便随潮归去,无处跟寻。众人忙碌于寻现实中的出路,却不知出路只在心中。惟有顿开金枷、扯断玉锁般无视身外之物,才“解使满天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超脱生死,遁入空门,方是《水浒传》中唯一真正的出路。
 
  《水浒传》读后感二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耳畔突然传来电视剧《水浒传》的音乐,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天重温过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水浒传》的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北宋末年,社会动荡,朝廷腐败,奸佞当道,百姓涂炭,社会黑暗。以宋江等36人为首的绿林好汗揭竿而起,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聚义水泊梁山,演出了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再次重读水浒,其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无奈。是的,就是一种无奈。那些梁山好汉几乎都是由于社会、生活上的压力,最终铤而走险,登上梁山,寻求归路。像我们最熟悉的宋江,本是一个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义士,可由于阎婆惜的不信任,最终杀死了她成为通缉犯,又在浔阳楼借酒显真心,吟了反诗,不得不被“逼”上梁山。
 
  还有林冲,人称“豹子头”,本是东京80万禁军棒教头,生活美满。后受到高衙内的侮辱和高俅的陷害,其间几经迫害,终不能忍,隧火烧草场杀死仇人,风雪夜上梁山。
 
  ……
 
  水浒中的无奈,是否也是现在社会中一些人的无奈呢?
 
  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这句话用在孩子身上,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但放在现在的青年就不同了。
 
  青年人看上去是不羁的、无忧的、有着更多自由时间的,但在他们伪装的骄傲外表下,还有一颗无奈的心。迫于工作的压力和应酬的需要,必须显出一张无奈的笑脸。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是一名年轻女子在泳池被一个没有十岁的孩子羞辱后,她的丈夫上去教训孩子一顿。孩子家长作文将打人视频发布到网上,从此铺天盖地的社会舆论向那名女子张牙舞爪地扑来,最终那女子因不堪承受压力而无奈自杀了。可笑的是,现在的
矛头全都又指向了那个孩子的家庭。指责他们害死了一朵年轻的生命,这位年轻女子因为什么自杀?是社会舆论压力,想想你一点开网络,铺天盖地的指责向自己指来,每天出门要遭受所有人冷漠的眼光。仿佛自己不再属于人类整体,你被排斥了。这种情况下,死亡也许是最好的方法。社会舆论压力比任何东西都可怕,你成了全社会指责批评的对象,而这只不过是因为网友们的猎奇心理与盲目跟风。怎能不把人逼上绝境?可惜现在社会没有梁山可供他们去。
 
  还有那些心理有障碍往往想到寻短见的青少年。他们害怕老师们严厉而又无声的目光。他们恐惧父母那颗冷若冰晶的心。他们已经够努力了,可在大人们眼里,他们与优秀之间总有一段距离。他们最终在学业的压力和他人无声或有声的斥责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所以我从水浒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由于压力而被迫选择,并不是大家一眼就能看到的“忠义”。现代青年,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压力,直至超出了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最终爆发。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是不是应该加强对于网络发言的限制,是不是应该给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被命运所选择,我们也不应该有一张无奈的笑脸,我们需要打破规则,打破限制,撞开墨守成规,去活出属于自己的彩!
 
  让自己选择命运,而不是命运选择你。
 
  合上《水浒传》,我,长呼了一口气。
 
  《水浒传》读后感三
 
  忆往昔,读过的书不少,唯有那豪情万丈的《水浒传》,令我久久难忘,又是一个惬意的下午,轻抚有层薄尘的书面,手边的香茗冒着热气,令我不禁想起往昔读《水浒传》的点滴,轻品一口淡茶,轻启书页,好书需久读。
 
  书中人物情节是那样的熟悉与陌生,少了一分表面的浮华,多了一分内心的思考。在我眼中,他们不仅仅武艺高强的英雄,更多了一分深沉与内心的表现,我亦非昨日,只见事之表象,未明事中真意,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正义在心中涌动。
 
  初见林冲,总觉其过于怕事,虽有一身好武艺却未有男子气概,现在觉得并非其无男子之气,实其有观大局之心,有容人之度,大丈夫能屈能伸,岂料他人无容他之意,最终恍然大悟,奋起反抗,我觉得这才是真男人。
 
  再说鲁智深,先觉他力大无穷三拳,便打死了郑关西,倒拔垂杨柳更是厉害无比。可现在看来他更有十分细腻的内心,不似一般莽汉,只有力,未见智。
 
  最后说宋江,开始觉得他着实仗义疏财,求贤若渴,宽容大度,更有统领才能,可现在觉得他有些忠君思想过了头,最终断送了梁山好汉的大好前途,甚是可惜。
 
贝利珠  再读好书心中涌起千思万绪,汇聚成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神圣维护这一份“神圣”。
 
阿姨的  《水浒传》读后感四
 
  北宋末年,吏治腐败,各种矛盾爆发,一些走投无路者落草为寇、占山为王。《水浒传》就写了梁山好汉与官府作对、打家劫舍的故事。水泊梁山先后出现了王伦、晁盖、宋江三位领导人,我想说一说宋江,说一说宋江的银子从何而来?
 
  宋江,梁山泊的第三任领头人。绰号“及时雨”、“呼保义”都是人见人爱的好名号,他仗义疏财,大把大把撒银子,在别人危难时刻常常出手与人方便,深孚众望。
 
思字几画
  阎婆惜父亲去世,宋江花银子帮忙买棺材,再给十两银子,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阎婆惜。遇上李逵时,宋江给了他十两银子去赌,李逵输不起,抢走了别人的银两,宋江为他善后,又花了不少银子了结此事。在柴进那里碰到落魄的武松,一出手又是十两银子……十两银子可不少,总有今天的几千元吧。
 
  我是个喜欢较真的人,宋江家是不是有家财万贯?好像并不是。宋江也算农民出身,他弟弟宋清和老父亲在宋家庄务农,好像还不是什么大地主,一年所得穿衣吃饭当然没问题,远远够不上家财万贯。我打开《水浒传》,从作文头翻到尾,没有一个字提到宋江会经营,懂买卖,他不是一个生意人。宋江也不是高官,就郓城县一押司,相当于今天县政府的一个文书,工资高不到哪里去,也就一工薪阶层吧。
 
信步而行  宋江的银子就像从天上砸下来一样,见到疾苦百姓,有难兄弟,银子怎么都使不完。宋江
视金钱如粪土,广交天下朋友,赢得了“及时雨”的好名声,可见金钱魔力非凡。
 
  作为一个孝子,宋江一定还得拿钱时常孝敬父亲。平时只要别人来投奔,他都会大大方方地上酒馆招待,宋江不差钱呀。虽然也曾有人给宋江送过钱,毕竟也只有几次,而且大部分都被宋江退还了。上山之前,宋江的钱从何而来?就是一个疑问。上山之后,特别是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后,大把大把来钱那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