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是一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性抒情诗,以华美的文辞和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宫廷政治、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它是唐诗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唐玄宗为了逃避百姓的暴怒,迁都蜀中后,遇见了杨贵妃,自此他再也忘不了这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子。他派遣人去许州取“绣春刀”为杨贵妃制作绣鞋,这一举动掀起一场传奇的爱情故事,而杨贵妃也因此赢得芳名。双方因情欲绵绵、日久生情,后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杨贵妃成为了唐玄宗的皇后。然而,爱情酝酿多年,却在其盛时刻遭受了命运的残酷打击。唐玄宗为了亲口问杨贵妃的意见,召杨贵妃到侍前状,但是来不及招贵妃到玉床,就被安禄山的叛军趁机攻入了长安。着急之中,唐玄宗将杨贵妃离宫禁锢于双塔,而后半边的《长恨歌》则讲述的是杨贵妃被害的沉痛命运。
《长恨歌》这首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唐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时代变迁中情爱欲望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出唐玄宗个人的爱情观和政治思想。《长恨
歌》铺陈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缘起缘落,抒发了作者对唐朝命运的关注和对积弊问题的深切忧虑,反映了唐朝晚期的政治腐败、人民疾苦和国家动荡的局面,更表达出了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思念犹存的深情厚谊。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民间传扬久远,大众广泛传唱,到现代仍然为人称道。杨贵妃的美貌、唐玄宗的悲凉敏感,以及他们交织的爱恨情仇,使得这首诗不仅承载了历史的沉重负担,也具有了文学艺术上的高度价值。《长恨歌》的意境高远深邃,充满了浓郁的情感气息。它的语言华丽,音韵优美,含蓄而又深刻。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命顺,更承载了这一时代的命运。
长恨歌读后感总的来说,长恨歌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叙事诗,描绘了一个爱情的传奇。它记录了唐朝的辉煌和衰落,呈现了如此美好而又无奈的中国传统风情。这首诗的历史功用是它真实的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文学价值则是它优美的语言、活泼的形象和完美的韵律。这首长恨歌,是我们走进唐朝文学的一扇门,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它的精华之所在,更在于它从深层次的角度反映出了人性的强烈欲望和安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