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对生活的发现和诠释。它的形成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历、社会发展和民族构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当然也不例外。
      按照对文化定义的宽泛性解释(即“生活方式”),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将包罗万象,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里限于篇幅,仅择其要者略作议论。
      l.认真工作。在美国人看来,工作是人们必须严肃对待的事情,它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且还是人们活在世上必须履行的“天职”。根据《圣经》的教旨,“既然人总得以某种方式从事某种事业,所以,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好事”。鉴于此,美国人在评判一个人时,首先关注的就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就。一个人的工作成就越大,这个人的价值也就越高。
      2.尽情娱乐。美国人对游手好闲者极其鄙视,但并不排斥娱乐本身。传统的美国清教主义思想对娱乐持冷淡甚至否定的态度,但现代美国人,尤其是消费社会的美国人,已把他们先祖的教诲置之脑后,视娱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看来,娱乐是一种放松,一种解脱,
一种消遣,一种调剂。它非但不与工作相抵触,反而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美国人有“拼命工作,尽情玩耍”(work hard and play hard)一说。
      3.勤奋努力。美国人对勤奋努力有两层意思的理解。第一,“做点事情比闲着要强一百倍”。因此,工作中、生活中遇到阻力挫折时,美国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努力去克服战胜困难,而不是等待他人来帮助化险为夷。第二,“勤奋努力会给人带来成功”。美国人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信仰者;认为宇宙是机械性的,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人就会取得成功,就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4.乐观豁达。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像一个血气方刚、开始人生旅途的青年人一样,对自己的美好前景充满着自信和憧憬。事实上,打从美洲“新大陆”发现,到美国西部边疆的开发,直到现在迅速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人基本上一直以乐观豁达的眼光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他们不迷恋过去,对现状也较少满足,而更乐意展望未来,矢志不移地努力去迎接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因为心中装着“明天’,所以,美国人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5.珍惜时间。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个朝某一方向不停地流动的东西,人们可以追溯
它的过去,但决没有把流逝的时间追回来的本领。基于这一认识,美国人对时间很吝啬,不肯轻易地浪费一分一秒,他们精于安排工作、学习、娱乐和社交的时间,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理想的效果。预约某人见面,必须事先打招呼;邀人作客,得在一二周前发出请帖;去看医生,不可翩然而至;要与友人“侃大山”,也不可突登“三宝殿”。美国人这么做,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对别人的尊重,不私闯“隐私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对时间的珍惜。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国家里,时间与金钱常常是可以划上等号的。
      6.金钱至上。美国的私有制经济决定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金钱关系:雇主出钱,雇员出力;雇员的劳动时间一部分作为工资由他领取,另一部分则转换成利润进人雇主的腰包。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对雇主和雇员来说确实意味着金钱。另外,美国商品经济发达,且家族血缘、社会等级观念比较淡薄,所以,金钱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价值的主要参照系数。无怪乎美国人把金钱看作通向幸福港湾的“方舟”。ark
      7.追求独立。美国个人主义观念中的重要一点就是独立精神。从孩提时代起,美国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就鼓励孩子们自主、自立。在家庭琐事上,在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中,大人们总是循循善诱地启发、开导孩子,决不越俎代庖,更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身上。孩子们从小被教导要学着自我判断、自我决定、自我负责,切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不可唯唯喏喏,听凭摆布。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我独立的重要性。以便他们日后在社会中寻到自己的位置。
      8.崇高竞争。美国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思想、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哲学和社会上的民主平等观念为人与人之间和体与体之间的竞争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和最根本的基础。在这种氛围下,大家要寻自我,大家要寻求成功。这样,互相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每个人走向其目标的最有效手段,因为竞争比裙带关系和“走后门”方式要公正和优越。对个人来说,竞争可以让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对社会来说,竞争可以使社会不断充满活力,不断洋溢朝气。美国人对竞争概念的情有独钟与他们的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观念十分相关,但社会通过竞争机制中的“优胜劣汰”原则也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生活的发现      9.希冀成功。美国人大多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因为说到底,拼命工作和激烈竞争的近期目标就是建立在“成功在望”这一支点上的。成功欲望驱动着美国人在各个领域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同时,频繁的升迁机会和各种成功的例子又反过来刺激起更大的成功欲望,开始另一新目标的追求。这种奋斗一成功一再奋斗模式的周而复始,使美国社会充满
了活力,也充满了争斗。客观上讲,它鼓励美国人冒险创新,锐意进取,从而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主观上讲,它向人们频频施加心理压力,以为不成功便“无颜见江东父老”,致使许多美国人为此而抑郁不安,闷闷不乐。
      10.崇拜物质。在美国人的价值尺度中,一个人在社会是否立足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占有的物质财富来衡量的。美国人对家族荣耀不以为然,对贵族虚荣嗤之以鼻,他们相信的是自己的奋斗和自己奋斗所带来的成功。在向邻里朋友、亲戚同事展示自己成功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知道自己享受物质商品的能力。所以;对美国人来说,昂贵的服饰、豪华的轿车、漂亮的住宅和一掷千金的生活方式是显示主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最好标志。正因为他们把物质占有与人的价值挂起钩来认识,所以美国人在物质追求上一直显得乐此不疲,十二分的投人。
      11.相信平等。美国人原先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后来转而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国人的平等观念指的不是人人应该平均享受社会物质财富,而是指人人的机会应该均等。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这两个原因:(1)美国人认为,人生下来后,智力、才能、本领等各方面均有差别,所以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不一样,社会分配当然不应实行平均主义;
(2)美国社会的精髓是自由竞争,而自由竞争必定有胜负,平均主义思想显然与此精神背道而驰,格格不入。机会均等(equality of oportunity)的本要精神是,人不应因其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低下而被剥夺平等竞争的机会;人也不应因其信仰、肤和发音与主流社会不同而在竞争中受歧视。这种机会均等的思想既体现了美国人的公平竞争意识,又反映了他们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12.乐善好施。在美国人看来,人与人除了竞争一面之外,还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一面。这种认识主要基于美国人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解。从理性角度上讲;人道主义的精髓是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以这个思维方式推论;关心和帮助人类的同伴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价值重视的具体表现。从情感角度上讲,人道主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穷苦、不幸、受灾人的捐助支援,和对老、弱、病、残者的体贴爱护。如果把理性和情感因素综合起来;美国人的人道主义观念及其乐善好施行为可以作这样的表述:人生来本该是平等的,但由于一些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平等的条件。为了使这部分人不失去最最基本的人的尊严,社会中的人类同伴有义务从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援帮助他们,使他们重新回到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