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计发展史
审计是什么
审计,是指原来负责提供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外的会计专家,对企业活动、记录和报表所进行的检查活动。
---《新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审计,是指对国营企业、单位或个人由财务人员所掌管的账目进行审查,并证明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行为。
---《大英百科全书》第二卷审计是指为编写证明报告书做根据而进行的检查工作。
---H.F.斯泰特格有关文献记载的审计模式定义有两种表述:一是审计制度的内容、特点、管理方式等的集合,是不同审计主体所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制以及各自历史、文化、民族等演变的结果;二是审计导向性的策略、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总称,它规定了审计取证工作的切入点,即从何处入手、如何入手、何时入手等问题。我认为,第一种表述是从制度层面对审计模式的定义,如西方各国已分别建立的立法型、行政型、独立型和司法型四种审计模式;第二种表述则从审计实务层面诠释审计模式。因此我准备从以下两方面来介绍现代国内外的审计发展过程。西方国家的审计发展
西方国家的审计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1851年一批专业人员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师协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会计职业团体。(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已经比较繁荣,而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航海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商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单个的业主难以向企业投入巨额资金,为适应筹集所需大量资金的需要,合伙制企业应运而生。合伙经营方式不仅提出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促进了复式簿记在意大利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初需求。尽管当时合伙制企业的合伙人都是出资者,但是有的合伙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的合伙人则不参与,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那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伙人有责任向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伙人证明合伙契约得到了认真履行,利润的计算与分配是正确、合理的,以保障全体合伙人的权利,进而保证合伙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使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需要独立的第三者对合伙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人们开始聘请会计专家来担任查帐和公证的工作。这样,在16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从事查帐和公证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所进行的查帐与公证,可以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随着此类专业人员的增多,他们于1581年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协会。其后,米兰等城市的职业会计师也成立了类
似的组织。)
2.形成于1844年到20世纪的英国,称为详细审计阶段。1844年英国第一部《公司法》颁布,标志着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开端。(1844年英国的公司明确作出会计账目必须经股东中选出的监事进行审查
的规定,又规定公司账目液可以聘请有会计职能的会计师协助办理,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师的专业团体,即“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西方现代审计模式的演变从实务角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模式阶段、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阶段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阶段。一般认为,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是西方现代审计方法史上最早的审计模式,它起源于1721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件,民间审计人员查尔斯·斯内尔通过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素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簿进行检查,发现南海公司存在舞弊行为、会计记录严重不实等问题。查尔斯·斯内尔在这起审计案例中首创的即是以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和账目记录为基础、运用详细审计方法对大量凭证、账目、财务报表等进行逐项审查以达到查错防弊目标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1938年,美国麦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因虚构资产、管理层合谋舞弊而破产,导致长期贷款给该公司的汤普森公司蒙受巨大损失。汤普森公司出于信赖罗宾斯药材公司聘请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才遭受损失,因此普华受到指控并退出相关审计费赔偿汤普森公司。该案暴露了当时审计程序的两个不足:一是只重视账册凭证而轻视实物审核;二是只重视企业内部的证据而忽视外部审计证据的取得。该案件使审计实务界普遍认识到研究客户的内部控制是决定检查范围的基础,自此,以先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再决定审计抽样样本构成为特征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应运而生。2001年,安然公司破产,这宗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起因于该公司自1997年来处心积虑地创立了3000家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SPE(特殊目的实体)进行表外融资、隐匿巨额债务和虚增利润。2002年3月,长期为安然公
司服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因公然销毁安然公司会计档案资料阻挠调查受到美国司法部刑事起诉,同年8月31日起停止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安达信的陨落证明:面对新科技发展和新兴行业浪潮,传统的账证核对、函证与监盘、分析性复核、内控测试等审计方法不再奏效。安然神话破灭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亦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人们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有效性的质疑和“谁来审计审计师”的反思中走上历史舞台。这种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以系统论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线,将风险控制方法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中。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有:审计对象是公司账目、审计目的是查错纠弊、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是公司的股东。
3.发展于20世纪初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称为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1916年
成立注册会计师协会,19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通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审计对象是资产负债表、审计目的是判断信用、审计方法是抽样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是债权人。
4.成熟于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称为全部财务报表审计阶段,1929年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的《证券法》规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财务报表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
我国现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840~1949年)
(1)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国家预算制度,这个是审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之后,北京政府设立了审计机构———审计院。1912年10月22日,公布了《审计处暂行章程》,紧接着在11月15日,又公布了《审计处暂行审计规则》,明确的规定了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以及方法等等。1913年6月16日,公布了《审计院编制法》。1914年3月,中国近代最早的审计法《审计条例》被公布了。在这之后,又几次针对《审计条例》进行了修改、补充。中华民国时期,内部审计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制度也逐步设立。南京政府公布了《各部门官制通则修正草案》,规定在政府机关和军队内部也要设立审计机构。北京政府则在1918年9月7日公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这个是中国最初的关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注册会计师制度开始设立。1921年中国最早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193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1946年中国审计学会在南京成立,各地也分别设置分会。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具有法律地位和其独特性,就审计职能和方式来说,比中国过去的审计都要发达。
(2)革命根据地的审计。1927年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也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1931年11月,为了巩固根据地的建设,设置了经济审查委员会。1932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在中央政府财政部了审计处。1933年9月,中央政府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对各项目的财政收支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监督。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第2次全国大会上,承认并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
苏维埃组织法》,这个组织法改革了革命根据地的审计体制,提升了审计机构的地位和权威。同时,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规定,明确了审计的基本性质、地位以及方式等,另外审计结果也会在《红中华》上发表,具有了审计的透明度和公开性。1937年2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设立了国家审计委员会。并在已经公布的具体规定中,强调了预算和决算制度、审计制度。同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了审计处,从属于边区政府。1941年9月,审计处独立了出来,并在各区、县市设立了审计人员,制定了《各区县市审计工作暂行规程》和《审计制度示范》等等制度。1946年,陕甘宁边区公布了《陕甘宁边区审计暂行规程》,接着在1948年又公布了《陕甘宁
晋绥边区暂行审计条例》。在这期间,各个革命根据地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并公布了审计条例,使得这个时期公布的审计法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审计(1949年~现在)
(1)50年代审计的终止。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计划经济,并统一了财政会计和审计,取消了独立的会计审计部门。财政?经济的审计和监督由人民监察委员会接手,和取缔贪污?舞弊一起执行,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得这个部门完全不能执行它的功能。
(2)80年代审计的恢复。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和成长,使得会计审计制度的改革成为必要。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1981年1月1日,在上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这是中国的民间审计恢复的标志。
1982年12月4日,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法律地位,依据宪法开始承认国家审计的法律地位。1983年9月,根据宪法,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为了中国国家审计恢复的标志。1983年,国务院发布的审计关系文件里,提到了“健全的部门、单位的内部痕迹是国家审计的监督的良好基础”,这是中国的内部审计的开始。
(3)中国现代审计的发展。1982年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会计审计机关的计划建设报告》,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依据《宪法》通过了该计划,规定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1983年9月,从国务院下属的国家会计审计机关———审计署出发,政府审计活动开始恢复。之后,在各省、市、县也相继设置了地方会计审计部门———审计厅(局)。1988年11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95年1月1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1999年中央事务室和国务院官方公布了2个有关经济这人审计的规定,《县级以下党政指导者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试行规定》和《国有国营企业指导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试行规定》。中国开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2003年到2007年,中国审计署提出了5年审计发展计划,并实施。2006年2月28日,改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的国家审计开始朝这绩效审计的方向发展。
1985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审计的暂定规定》,审计
署也公布了《关于内部审计的若干规定》,是内部审计的法律保障。1987年,中国成立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同年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学会(IIA)。1997年,中国审计学会引进了IIA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2003年5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公布,确立了国家机关、金融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其他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2004年《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试行方法》的公布,要求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完善企业管理机构和内部控制机能。
1988年11月25日,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同时各地成立了分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成立,使中国注会工作的管理从政府财政部门的直接管理,变成了间接管理,并在1995年吸收合并了中国审计协会。1995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了《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序言》和《独立审计准则》草案。1998年中国进行了审计法人的机构改革,审计法人从政府独立出来。到2003年5月为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分6次分别公布和完善了全部48项的独立审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又公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并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至此,之前公布的《独立审计准则》被废除了,开始朝着国际化的标准发展。
审计法实施条例伴随着经济责任的变化和发展,审计是从政府审计到内部审计,再到民间审计的方向发展的。在我国,随着国内经济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审计也是逐步变化的。最大的体现就在于,政府审计范围的缩小和民间审计的扩大。最具体的表现就在国有企业的审计全部交由民间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这是个全球化的发展倾向。总有一天,我国的审计也可以像经济发达国家一样,政府审计
的范围就只有限定事业范围了。
(责任编辑:袁晓军)
审计广角
到牵制和监督。要有恰当授权审批,明确授权事项,权责范围,被授权人必须在授权的职责范围内行使审批权限和承担责任,不得滥用职权,超越审批授权范围。明确各机构岗位的职责和业务经办的程序和范围,不得由一人经办经济业务的全过程。要对各项经济业务作恰当的业务记录和会计记录,传递和反映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各种合同,收发单据,发票,验收,完工报交单,生产记录以及各种帐簿,凭证,报表等等。会计记录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填制凭证,记录帐簿,编制报表,做好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交接工作,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4)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煤炭企业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应当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煤炭企业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应当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例如日常业务经办程序和范围,财产保管职责和制度,确保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受到牵制和监督。要有恰当授权审批.明确授权事项,权责范围.被授权人必须在授权的职责范围内行使审批权限和承担责任,不得滥用职权,超越审批授权范围,明确各机构岗位的职责和业务经办的程序和范围,不得由一人经办经济业务的全过程。要对各项
经济业务作恰当的业务记录和会计记录,传递和反映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各种合同,收发单据,发票,验收,完工报交单,生产记录以及各种帐簿,凭证,报表等等。会计记录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填制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