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押题预测: 哲理思辨,人生智慧
【押题理由】
②青年人要善于从一些现象中汲取于自身有益的人生智慧,并以此激励自己的成长。
【类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他曾言,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破坏,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狱。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不管我对自己说些什么,里面总加入了他人的评价,不管对自己感觉如何,里面也加入了他人的评价。而作者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到真正的自己。”
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在即将进入大学之际,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作指导】
写作此类作文时,观点要清晰明确,举例后要分析回扣观点。
审读材料
【高频主题】人生智慧·忠于自我与兼听他人
材料主要介绍了萨特和伍绮诗的不同观点,萨特认为对于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总是活在他人的目光与期待之中,总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伍绮诗则提倡追求自我,抛却他人的目光,遵循自己的心愿,做真正的自己。综上所述,对于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的辩证关系,考生既可以从忠于自我这一观点立意,也可以从忠于自我、兼听他人的评价这一观点立意。另外,行文时要注意书信格式。
关键信息:
你读啊①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②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到真正的自己;③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切题立意
①认清自己,做好自己;②善则听之,恶则弃之;③坚定自己,相信自己。
素材链接
理论素材:
①不必行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要做你自己。
②最勇敢、最智慧的心灵最不容易被任何外界的影响所干扰或者改变了。
事实素材:
①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是世界闻名的投资家,但他的儿子彼得并未像大众所期待的那样,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位投资人,他最终成为一位音乐人,在自己热爱的音乐领域探索,在其不断努力之下,他终于成为音乐界的“沃伦·巴菲特”。
②毕加索从前很喜欢写诗,有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去参加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的聚会。他本以为能得到夸奖,可没想到被斯泰因夫人泼了一盆冷水,说他根本不适合写诗。后来,他听取了斯泰因夫人的批评,决定转变职业,最后成为著名的画家。
【佳作展台】
忠于自我,兼听则明
亲爱的×××:
你好!
成长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困惑:到底是该坚守自我,还是该满足他人期待?对此,我想和你谈谈我的看法。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个人的人生之路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我们始终应坚守的精神;但正所谓当局者迷,当个人的主观认知出现偏差时,我们也需要借助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适时听取他人的评价,帮助自己进步。(开门见山,由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认识你自己”,据说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的三句箴言之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的哲学宣言。认清自己,才能到人生的道路。孔子也曾言“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的经历和反思,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才能确定自己想要追寻的方向。陶渊明正是在见识过钩心斗角的官场之后,才更加确定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于是毅然决定辞官归乡,踏松菊之径,赏白云飞鸟,逐自在清欢,实现了心灵的自由。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坚定自我,才能不断前行。嵇康深知自己对纷繁战乱和黑暗政治的厌倦,
宁愿退隐山林与青松翠竹做伴,也不肯与司马氏集团为伍,他挥笔写就绝交书信,从容奏起广陵绝响,这是卓然独立的风流名士,更是高洁傲岸的自由灵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认清自我、坚定自我的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建议,更好地帮助自己成长。萨特在剧作《禁闭》中,借主角加尔森之口道出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本质——“他人即地狱”。作为人类体的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个人与他者构筑的社会之中,总会面对别人的评价。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个人既是主动的评审者,也是被别人目光约束的被审判者。他人的期待如旭日朝阳,能够催人进步,使人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他人的目光亦如一道道利剑,使人感到压力,促使人不断进步。正如唐太宗治国,常有臣进谏,唐太宗深知自己并非全能,因此他能够以人为镜,虚心纳谏,明辨得失,最终成就“贞观之治”。(运用举例论证,强调善于倾听他人建议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他人的批评建议,我们也应理智对待,若只是一味盲从,则会丧失自我,无法明辨是非。只有让独立思想与外在评价产生碰撞,才能达到内在与外界的统一,才能唤醒真正的自我。(辩证看待坚守自我与外在评价,再次强调论点)
我们即将开启新的成长之路,希望我的看法对你有所帮助。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
×年×月×日
蓝领球员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我们要通过与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馈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读材料】
有人认为,我们要通过与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馈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
1、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2、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二元对立——他人反馈vs自我反思(认识自我中反馈一词的具体所指,是反思)
作文立意
1.与他人交往得到的反馈比自我反思更清楚地认识出我自己。
2.偏向于他人反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3.唯有思想上的自觉,即能够独自自主的思考、判断,“自我”才能苏醒、成长。
4.自我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充满变化。自我反思与他人反馈是河道的两岸,认知自己是河流的起点,而终点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而在今日的我是否在奔流成长,是否顺应两岸变化,是否对远方近乎于诗般的存在“更好的自己”充满期待
素材链接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莱辛)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老舍)
【佳作展台】
通过别人看清自己
世界上有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是通过别人看清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每一个遇见的人当成自己的镜子。这个世间最大的一个能力就是:通过别人看清自己。
人都自以为是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但是我们眼睛所见的往往只是某一刻或某个时段的现象,人就将这样的现象当成是事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才会不断起争执、生是非、造诸罪业的根本,也是遭受各种痛苦的根本。
《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象,则见如来。意思是我们所有直接看到的,都是假象,如果能穿透这些表象直接看到其本质,就见如来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事洞察入微,对自己的行为却视而不见,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却唯独难以看清自己,所以须“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以人为镜,以照见自己的的内心,这面
镜子就是“反观自照的能力”。
古诗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回首,一个顿悟。
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人,都是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也许是一句温馨的提示,也许是一个友善眼神,也许是一次默默的陪伴……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应该把走进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当做贵客,从他们那里,认识自己,掌握自己,走一次踏踏实实的旅程。
周国平说,一颗觉醒的灵魂,它的觉醒的鲜明征兆是对虚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锐的觉察和强烈的排斥。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
人们常说: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时候,一个人容易陷入自己的囹圄,总觉得志得意满,总觉得真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殊不知,当被请下神坛的那一天,所有的遗憾和后悔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从别人那里,时刻保持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谦卑和自觉,才会让自己活得自如本真。
人们常说天赐良缘,什么是良缘?你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是与你“姻缘”最深的人,他们之所以会安排在你身边,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说不喜欢就排斥或试图逃避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天赐的良缘”,你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缘来蜕变自己。通过他人,认清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本事,也是人生通关的最好密码。
智慧人生 愿你拥有拨开迷雾、看清自己的智慧;也拥有审时度势、看清他人的能力,活得清醒自知,明白通达。
哲理思辨
百年清华【押题理由】
①高考注重对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的考查。
②2022年新高考Ⅰ卷和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与命题都体现出对思辨性哲理的考查。
【类题示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明人张岱拜师学琴,说“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意为由熟练回归生疏,以沉着有力、不够流畅的古朴风格出师。清人郑板桥作画,说“画到生时是熟时”,意为画熟之后,又必须济之以生,大巧若拙,而后方能控制太熟的流弊而独具清新的气息。其实无论是弹琴、作画,还是其他艺术创作,创作者大多追求“由生而熟”,但有大成就者往往在“练熟”的基础上,不断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如此而体验到“艺无止境”的乐趣。
以上材料关于“生”“熟”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启示作用。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在写作此类题目时,可多使用道理论证,可正反对比论述,以提升文章的思辨性。
审读材料
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先举张岱学琴过程中提出的“练熟还生”的审美意趣,然后进行解释:在熟练的琴艺基础之上要有一种生鲜之气。这种“由熟练回归生疏”的审美意趣,是强调弹琴者练熟技法后,能够进一步融入个体的创造性,体现脱离窠臼的“生疏”感。第二句话则引述郑板桥作画时的“画到生时是熟时”之语,表达同样的艺术追求,强调作画亦需摆脱“太熟”的流弊,追求“清新”的艺术趣味。第三句话将艺术创作中的“大多数”与“有大成就者”两类创作者的不同层次的艺术追求进行对比,转折词“但”则明确了考生写作时应持有的态度倾向,即肯定后者“在‘练熟’的基础上,不断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的追求。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探求“练熟还生”的价值和意义,启迪考生深入思考这一追求
的奥妙之处。此外,写作任务中的“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启示作用”提醒考生行文时要从艺术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不能仅局限于艺术领域。
切题立意
①由生到熟练功夫,由熟至生出新意;②先生后熟,以熟化生。
wifi宝素材链接
理论素材:
孙悟空的墓①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汤临初
②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事实素材:
相传,留下“高山流水话知音”佳话的琴师伯牙,年轻时曾师从琴师成连,苦学琴艺三年,迄未出师。究其原因,成连认为这位“高足”虽已学成,却尚未进入“情之专一”的境界。成连说:“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于是师徒二人同行至蓬莱山。伯牙闻海水激荡奔涌,海鸟悲鸣呼号,山林杳杳冥冥,顿觉胸襟愈阔而境界愈宽,抚琴高歌,与山风海啸和而鸣之,琴艺遂出神入化。
【佳作展台】
由生到熟练功夫,由熟至生出新意
明代书家汤临初在其书法理论著作《书指》中指出“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此言与张岱所言“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有相似之处,其言论皆精当简略地概括出艺术创造由生疏到熟练、由熟练到生涩的过程。书法、弹琴如此,其他领域亦然。从初出茅庐到出神入化,都离不开由生到熟再出生的转化。(由名家之言引出中心论点)
“书必先生而后熟”,只有反复琢磨、细细咀嚼原本生疏的知识或技能,才能化生为熟,为后续由熟到生创造铺垫性条件,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
没有人生来就会某项技能,只有不畏前路、反复琢磨反刍,才能化生疏为熟练。卖油翁注油入葫芦口之技艺精湛高超令人惊叹,却也自叹“惟手熟尔”;钱锺书阅读时,常将书卷反刍数遍直至问题浮上心头,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提升自我,成为“博学鸿儒”。由此可见,始之生者可凭反复练习以至熟之境界,实现心手合一。唯有如此,才能为后续的“熟而后生”做铺垫。(举经典事例,论证“由生到熟”需要反复琢磨、练习)
“书亦先熟而后生”,当充分了解、内化那些信手拈来的显性知识后,则需在“熟”的基础上推陈去粕,挖掘更多可能,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