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修身养生学家。
  天牛幼虫  首先,孔子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他说:“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即食物变了的不食,变味了的不食,不是刚刚烹饪的不能吃,鱼肉不新鲜也不能吃,不到进餐的时间不吃,进食要按时定量。孔子还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适量而不为乱,乱就是失去常态,乱则影响健康。这些要求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现代科学卫生“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十六字诀健康基石的基本原则。孔子的养生观是科学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被世人奉为修身养生的至高境界。人在生活和处事中做到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饥不饱,不卑不亢,不骄不馁,不狂喜不愠怒,不忧伤不耽乐,不仇富不安贫,不逞强不示弱,不争先不恐后,无太过无不及,不高腔不低调,不争长不论短,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就能达到心理平衡,胸襟开阔,祛病驱邪,益寿延年。此乃养生修身之大道。守中庸、致中和,阴阳调合,气血畅通,允执其中,平和中正,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怡乐雍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在学习中得到愉悦,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到快乐。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他又认为快乐不会无由来地获得,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所以他又说,“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置诸脑后的豁达心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在逆境中、困顿中仍保持乐观,甚为赞赏,说明孔子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乐天主义者孔子乐天知命,修养有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认为人一生中,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时时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要惜精保命,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壮年时,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恃强好斗,好勇斗狠,不要为一些小事而与人争吵,甚至拳脚相向,这样于己于人都不好。年老了,血气衰退,要警觉贪得无厌,要不计得失,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孔子曰:“智者乐,仁者寿”,“唯仁者寿,唯德者康。”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养生的最大特点。“仁者寿”,就是具备仁德之心的人才会长寿。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时常感到内心的快乐。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心情愉快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免疫力高,生病的机率就小,寿命自然会延长,这是很道理的。
      孔子的道德哲学、养生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对中国人的人格铸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按朱熹注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其任而致其远”。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无信乎?传不习乎?”反躬自省是很高的道德修养,是他“反求诸己”的本初心路。他为人谋而求忠,与朋友交而求信,实践他所传承。守忠信,重实践,是他自省的主旨。孔子还为所谓君子制定了三条基本道德规范:“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如何才能到智仁勇三者的标准?孔子则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弘毅、忠、信、智、仁、勇是孔子道德修的核心。我们学习先哲应取这种态度。
   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联合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智慧。”我们尊崇孔子德行,吸取他的智慧,就要遵循其嘉言懿行,躬行实践,做一个忠者、信者、智者、仁者、勇者、弘毅的人。
孔子的修养之道—读书笔记
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君子。哪有那样容易。看起来君子有很多要素。第一起码要物质生活充裕,才有时间去搞修养。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指望建筑工地的朋友们去修身养性,不合适。他们有小孩、老人要抚养,是没有这个精力的。第二要有天赋,君子琴棋书画,让一个疲于对付的人搞这些艺术创作也是不行的,他不搞破坏就算好了。
  但孔子的修养之道似乎和物质没有很大的关系,和艺术有一点关系,但是不强烈。
  任何事情都有原则,没有原则,很难成事。修养也是这样。修养的原则有三个:
  第一个是,针对血气每个人是肉体,是动物。“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说,年轻的时候身体素质虽然还可以,一夜五次郎也不是问题,但是血气未定,不能沉溺女。后果很严重,就和新车一样,一开始猛地加速提速,到了后期跑起来就没有劲儿了。所以古代短命的皇帝太多了,很多是活活的被女人吸的精尽而亡。然后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怒发冲冠,火爆不堪,走在路上人家瞪一眼,就上去打一架,这样的勇敢是匹夫之勇。“在网络上义愤填膺,在大街上胆小如鼠!”年轻的时候戒之在斗。年老的时候,各方面不行了,就不能贪恋财物,欲望要降低,要不然气血就供应不上了。
第二是,自我反省。这个相当难。说,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点主席在后期他自己也只能做到前四个字了。“静坐常思己过,闲谈磨轮人非”这句话和我们更是不共戴天了。批判总是很容易的。“吾日尝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我常常反省自己,为朋友、上司做事情,有没有尽心,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坦诚,自己教给别人的,首先有没有做到?这是很难得。要努力往这方面靠,就很不错了。
第三个,言行合礼也不容易。说话恰到好处,这是需要时间历练的。有些人说话出来,呛人三里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俄语伤人六月寒”就是这个意思了。孔子也不是什么都说,他很少谈到,利。如果大家都去夺利,也就把一个公司,一个团队搞的乱七八糟了。但是,也不是不要,只是,取之有道。现在有些人,为了钱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能量是守恒的,应有报应的。很少谈命,佛教里面的归属论,说,冥冥中,一切都安排好了。不提倡的,还是要奋斗,去改变,去学习。现在提倡的学习型社会,就是孔子,发愤忘食的低级版本。孔子也算卦,但是不过分提倡,命运还是要靠自己改变,这是不同于佛教的地方。孔子不谈神,那些玩意儿太玄乎,解释不了,与其吹的不行,不如不谈。子不语,怪、力、神,是也。
孔子特别提出,三种说话的方式是要不得的,是害人的。“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而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而言谓之瞽”,不该说话的时候,就贸然讲话,这是暴躁。该说了吞吞吐吐,就是隐瞒。不去察言观,信口开河,这是眼瞎。所以简简单单的说话,并不简单。
第四个是情绪。我靠,管理情绪是最难的。有本书写的如何云里雾里,还是外国人写的,其实都是白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确实如此。孔子认为,做到不怨很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很多抱怨,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就产生了很多痛苦。孔子怎样做到呢,他去看诗经,为什么?诗经里面的人好多都很惨,女子被抛弃的,男子事业无成的,人民生活水生火热的。一比较,就没有什么怨气了。
以上是原则,原则就是方向。方向不对,再多的努力没有用。当然人是有志向的,有些人发奋成为妥当的君子,有些人发奋成为彪悍的土匪,这一点“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法勉强了。
然后是孔子的自我调节方式,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这是他老人家是怎么学习修养的。
第一个是三忘主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能做到发愤忘食的人,不多,现在的我们最怕饿了,是不折不扣的吃货。然后因为房价看看收入,忧伤就很多,抱怨就很多。欢乐显得越来越奢侈。最后就觉得生命是自然而然的了,道法自然。
第二个是读《诗经》,前面说了,是为了减少抱怨。那我们也要常常想一些不如自己的人,减少怨气,主席说,“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这个道理。
飞脚>哈哈镜打一成语第三个是音乐,孔子的艺术修养还是很牛逼的。他能用磬演奏很唯美的音乐。来表达情感,现代人虽然不要说都是键盘乐的高手,架子鼓的达人,你至少可以喜欢唱歌,哪怕是五音不全,唱歌也能给你带来欢乐。因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四个是幽默。孔子很幽默的。我们也要常有幽默之心,不然人生枯燥的如同铝锅里面盐,只有一个味道,还容易和铝发生化学反应。
生命是一场远航,说不清是起航还是归航。总是人生之旅是比较辛苦的。修养的过程是枯燥的,这样做有没有好处呢,当然啦。
智慧人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现代社会君子就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妥当的人,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你和他打交道会觉得很舒服,如遇春风。我们有误解,形容一个人文质彬彬,往往觉得他文静,不是的。质就是粗放的一面,豪放的一面,文质彬彬就是说,该你静绝不浮躁,该你动绝不静止。
然后是自得其乐。大家都看过心灵鸡汤。这本书还买的不错,心灵鸡汤也好,平桥豆腐羹也好,关键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孔子是学不完的,人家是圣贤。我们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人要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奋斗,这才是生活的要义,也是儒家精神闪耀的光辉!2021年湖南高考分数线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
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是受益匪浅。通过读记录圣贤言行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与境界,情感与思想,尤其对他的修身与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修身
自我认知
孔子能够成为大学者首先源于他对自己的定位。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怎么确立的呢?据《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孔子发现舜的大智慧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由此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参悟,才使他没有迷失自我。
立志求学
“人非生而知之” ,要“知之” ,就得学习。孔子从小就有学习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正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疲倦:“学而不厌。”我们都知道,只有愿望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有行动而没有好的方法也很难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不用说事半功倍。而孔子不仅有强烈的愿望,更
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动━━勤奋、学思结合与虚心求教:“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罔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焉能不成为一代宗师?
腊月20矢志不移
近年来,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殊不知我们的先贤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践行之。孔子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边走边学,不曾有一日废止,即使在他到了“四十而不惑”的时候,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怎样的一种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求知精神?在62岁的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的时候,孔子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表明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的乐趣,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好学、乐观、积极向上、坚持自己理想的品质?
博学通识   
孔子以好学著称,他认为“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要做一个只能供作某种目的使用的器具,而
应注重道德修养,成就通才,用无不周。所以他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这最终成就了他的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在当时,孔子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正是这种虚怀若谷的求知欲望,才成就了一代大家。
躬身自省
    人往往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他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他人的优点。而这恰恰阻碍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孔子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总结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弟子曾子进一步解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这样的自觉反思,使他的学问、道德、技艺日益增进。
    二、育人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自己就是这种思想的践行者。修身,令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育人,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教授的七十余弟子,
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他自己也成为至圣先师。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