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的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要懂得合理使用,善于安顿好我们的身心,享受财富带给我们的乐趣,在经营事业与经营自己中看到永恒的意义,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禅智慧。
财富本身无好坏,关键看你是否有一颗智慧的心
内在的财富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不会让人哭泣,也不会让人笑出来,因为哭与笑不能和解脱的智慧相提并论。
《增一阿含经》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有食则存,无食则亡。”
人活在世上是离不开财富的。财富并非是毒蛇,是造富还是造祸,财富无法自主,其决定权在于拥有财富的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使用财富的方法。
佛陀曾指出: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诸如偷盗、妄语、暴行、憎恚、残酷等,莫不由此而生。
佛陀从没有让人抛弃舒适的物质生活,他说,即便僧人要在僻静的地方修习禅定,要想修习成功,也离不开最低的物质环境。
佛陀说,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走向解脱的必要条件。但是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生的目的。
佛陀鼓励信众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财富,并提醒信众不要贪著,因为金砂虽贵,在眼成翳。如果一个人只盯着金钱,就好像黄金的颗粒在眼里一样,虽然它贵重,但是它会把眼睛磨痛,甚至会导致种种眼病,乃至失明。
禅者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应处处充满“欢喜心”,获取财富要以给人欢喜为原则,尽量做到大家都欢喜,不结恶缘。例如发财,我很欢喜,可是不能为了发财,就去偷、去骗、去抢,这是别人不欢喜的!如果将自己的欢喜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势必遭受痛苦的果报。
【可怕的黄金】
一个僧人惊惶失措地从树林中跑出来。刚好碰到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漫步。他们问僧人说:“你这样惊惶失措是为了什么?”
僧人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中挖出了一堆黄金!”
两个人心里禁不住说:这个傻瓜!挖出了黄金,这么好的事他居然说太可怕了,真是天大的傻瓜!于是他们问道:“在哪里挖出来的?你告诉我们吧!”僧人说:“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它会吃人的!”
那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能够到它吧!”僧人说:“就在树林最西边的那棵树下面。”两个朋友立刻到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那些金子。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那个僧人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黄金在他眼里居然成了吃人
的东西!”另外一人也随声附和地点头称是。
他们于是讨论怎么把这些黄金拿回去。其中一个说:“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些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然后等到天黑了再把黄金拿回去。”
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呀!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回去拿饭的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药。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他刚一回到挖黄金之地,留守在那里的那个突然对他发动了袭击,用木棒将他乱棍打死了,在他死亡前,那人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迫我这样做的。”
然后他就拿起那个人送来的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没过多久,他感觉肚子里像火烧一样,他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道:“僧人说的话真是太对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人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误区,以至于迷失了本性。《红楼梦》里的那首《好了歌》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芸芸众生追逐财富却赔进去一辈子时光的可怜行径。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以说世上的任何东西都属于你,而同时没有一件东西属于你。即使某些东西在常人看来属于你,但也应该知道那只是你的业果。你只不过暂时拥有这些东西,而且有义务要善加处理。从更广的层次而言,人们可以说整个地球都是众生所有,但不是要让我们拥有和滥用,而是要让我们照顾、尊敬并传给后代。
【不属于自己】
有一个富人,拥有很多金砖。他用这些金砖铺成地板,每天踩在上面,虽然从没用过,但是他看一看就非常欢喜。
有一天,这些金砖给人偷去了,他伤心得死去活来。
佛陀问他:“这些铺地的金砖,你用过它吗?”智慧人生
“没有!”富人说。
“你既然没有用过,又何必伤心?你丢的,不过是铺地的砖啊。没有使用的金钱,不属于自己。”佛陀如是说。
佛陀告诉我们,外在的财富并不真正属于我们,它非常容易失去,被偷窃、掠夺及其他的苦难所损毁,
更有甚者,外在的财富带有潜在的伤害性,与我们为敌,给我们带来灾难。内在的财富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不会让人哭泣,也不会让人笑出来,因为哭与笑不能和解脱的智慧相比。
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利人才能利己,害人必会伤害自己,只有种下善的业因,才能收获财富的善果。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用禅学的话来说,就是“钱多不办道,无钱不办道”。钱多了影响修行,但没钱也难以救度众生。
【禅悟】
财富的本身并没有好坏的性质,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用一颗智慧的心来面对。当你成为财富的奴隶时,就没有幸福可言;当你成为财富的主人时,财富就可以增加人生的快乐。
用正当的智慧获得财富是有意义的
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
在《僧支部》中的《圆觉经》里,释迦牟尼把人类分成三种:
一是盲人,这种人不知道如何使自己正确的使用财富,不知如何创造新的财富,他们也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
二是独眼人,他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无道德之慧眼。这种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占有财富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财富,不知道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是双眼人者,他既有金钱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财富增长,并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禅学肯定财富的合理价值,并且也深知“衣食足而后知礼仪”的人性的普遍性。佛陀非常清楚,丰衣足食、获取财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人,是不要奢求他有更高精神的追求的。
《论语》说:“富且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为也。”“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
什么是题记用正当的生活智慧得到的财富,是可以安然享用的。在一个政治昌明的时代,贫贱是一件令人可耻的事情。孔子认为用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是可行的。
同样,禅宗也认为财富的来源应该是正当的,必须合法地追求财富,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获得财富。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
【两刃刀】
林尚沃是19世纪初韩国著名的商人。在商场上,他屡遭迫害,仍然坚持正派经商,凭借坚强的意志与灵活的商业手腕,屡挫屡战,终于成为韩国首富。
早在林尚沃15岁时,父亲林凤库为了培养他的性情,磨炼他的意志,特地把他送到金刚山上的秋月寺,做了一年的行者。
在秋月寺,住着一个名叫石崇的高僧。一天,林尚沃打柴归来,正好遇到手持禅杖的石崇大
师。
大师突然把他叫住,伸出攥着拳头的左手,说:“我的手里有什么?”
林尚沃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石崇大师把手中的禅杖轻轻敲在林尚沃的头上。林尚沃疼得几乎要流出眼泪。
“小子,连这都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我还要敲你,直到让你的脑袋开窍为止。”
从那以后,每次见到林尚沃,石崇大师都会伸出拳头,提出同一个问题。林尚沃每次都回答“不知道”,每次都会照例挨上一杖。
最后,林尚沃心生一计。这一天,林尚沃又与石崇大师相遇,就在石崇大师伸出拳头提问的一刹那,林尚沃抢先把攥着的拳头伸向石崇大师,说:“大师,我的手里有什么?”
石崇大师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说:“这个问题难不倒我。现在,我就告诉你,你的手里有一把刀。”
林尚沃终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第二天,林尚沃又遇到迎面走来的石崇大师。大师照例伸出手,问:“我的手里有什么?”林尚沃脱口答道:“大师手里有一把刀。”
“对啦,”石崇大师伸出手,说,“我手里拿的这把刀,是救人之刀,还是杀人之刀?”又是一个奇怪的问题。
无奈之下,林尚沃只能试着说:“大师拿的是一把救人的刀。”
结果,他又挨了一禅杖。
第二天,林尚沃说:“大师拿的是一把杀人的刀。”结果,还是挨了一禅杖。
第三天,林尚沃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模棱两可地说:“大师手中所拿的那把刀,既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
奇怪的是,这次石崇大师没有敲打林尚沃,转身走了。
此后,林尚沃再也没有受到石崇大师的诘问和敲打,可他心中的疑团与日俱增。为什么大师手里可以藏着一把刀?为什么这把刀既可以杀人,又可以救人呢?
等到林尚沃进入商界,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才逐渐明白其中的禅机。
石崇大师当初是在告诉林尚沃一个十分平凡、但很重要的道理:每个人的双手都是一把两刃刀,既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救人,关键是看你怎么使用。作为一个正派的商人,一定要用好自己手中那把无形的刀,让它成为一把救人刀。绝不能为了赚钱而践踏别人,也不能为了追逐利益而伤害他人。
杨林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财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谨记在心的。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若诸菩萨,求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工巧明”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当的技术技能,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创造财富。
【禅悟】
财富益于助道,是修行人必要的福德资粮,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必要的福德资粮。
2021国庆电影档期金钱的真正作用在于使用
处理财富的根本方法是布施。禅者普度众生,积极开展利益众生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慈善事业。
当我们拥有了财富之后,又该如何合理地使用它呢?合理支配财富是关系到人生幸福和社会的根本,评价一个人有多少钱,不是看他自己有多少钱,而是看他能够调动多少钱来为他用。
佛教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的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因此,对财富我们一定要懂得合理使用。
善于安顿好我们的身心,享受财富带给我们的乐趣,在经营事业与经营自己的方法中看到永恒的意义,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禅智慧。
韭菜饺子馅的做法怎样正确地使用财富?佛陀明确地谈到如何用钱、如何储蓄的细则。白杨树的精神
在《阿含经》里有四句偈,指导在家人如何使用金钱:“一施悲和敬,二储不时需,三分营生业,四分生活用。”
如果把个人的收入分成十分的话,一施悲和敬,要把收入的10%拿出来布施,培养慈悲心,救济需要帮助的人,以恭敬心资助僧团等;二储不时需,要把收入的20%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人会
生病,或要旅行,平常要有储蓄作为准备;三分营生业,要把收入的30%用来经营谋生,发展事业;四分生活用,要把收入的40%做为生活费用,比方说奉侍父母、教育子女、维持家庭生活的开支,等等。
禅者处理财富的根本方法是布施。禅者普度众生,积极开展利益众生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慈善事业。
【慈善家的布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