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空、意要静,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牵挂所动。”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心无旁骛,不受外物所困,坚持自己,才是集中精力实现目标的最佳保障。
要在纷繁的外物困扰中保持自我,就要首先在心灵上做到退隐,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不为贪婪、虚名所累,对于该失去的坚决忘记,对于该得到的积极争取。正确认知自己,无论别人说什么,自己就是自己,是金子就不是石子儿;不是图追求完美,鼓起勇气去选择、去放弃,对于选择的结果欣然接受,并朝着最美好的方向改进和前行!
给妹妹的新年祝福语
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
“他们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是通过词语的偷窃、播种和购买来进行的,保持宁静吧,考察应当作什么,因为这不受眼睛而是受另一种观照力的影响。”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身处宁静的山中,可以听到泉水叮咚、鸟儿呢喃的声音,将心儿清静,甚至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因此,人只有在宁静中才能发现世间原本被忽略的真、善、美,才能感悟出真正的人性,才能生活的悠闲舒适,才能谦虚和谐,才能感悟到真正的人生意义。想达到“宠辱不惊,看堂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
天上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吗?唯有心静才能达到!
古代,有一个位国王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他诏告天下,广募最能代表宁静意境的画,一旦选中即有重奖。于是全国的画师们各个施展自己的才能,纷纷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送进皇宫,请国王鉴赏。国王认真看了每一幅作品,有寂静的山村,静谧的黄昏,清幽的湖水……结果,国王却出乎意料地将一个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气势上山摇地动的作品,并给予重奖。这使得许多大臣和画师十分不解,觉得此画与国王要求要表现宁静的意境没什么关系。国王看出大臣和画师们的疑惑,于是便让他们每个人仔细看那幅画。原来在雨幕中,在嶙峋山石的崖下有一个小缝隙,里面有一个鸟窝,一只小鸟正蹲在窝中,一副安详闲适的样子。这只小鸟的安详与外面翻云覆雨的闪电雷鸣丝毫没有关系。
国王之所以选择这幅画,是想告诉世人:宁静祥和,并非要到没有噪音、没有人生活的地方才能得到。其实,宁静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当一个人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心中的澄澈,才是宁静的真谛呀!
有修养的人,必须摒弃外在的干扰,来专心修身;必须勤俭节约,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对名利淡泊,就没法确定自己的志向;不摒弃外在的干扰,就无法进步。
人应该有高尚远大的抱负,对前代的贤人充满仰慕之情;要摒弃邪恶的欲望和一切荣誉;要将好学上进、渴望成才的理想时时刻刻放在心上,而且不要隐藏它们,要让人能感觉得到。
意志要坚强,意气要高昂,否则便会一事无成、默默无闻,永远不能出类拔萃,只能活于平凡的地位,甚至居于社会的最下层。
要不耻下问,广泛向别人求教,不要管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不要忌恨或疑惑,受到一时的挫折,也不要放弃高雅的情趣。那么,要达到目的,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思子台
一个备受打击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年轻人万分沮丧地去请教以为智者。在智者面前他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智者听后仿佛没事儿人一样对自己的学生说:“这位客人长途跋涉,你去取一壶温水过来。”
过了一会儿,学生就提着一壶温水过来了。智者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客人,请用茶。”年轻人呷了两口,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智者微笑着淡淡地说:“这可是铁观音呀,会没有香味儿吗?”
于是,智者又把学生叫来:“你再去取一杯煮沸了的水送过来。”沸水送来后,智者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抓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往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来。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智者微微一笑说:“客人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往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智者如此往复地填了五次水,铁观音的茶香飘满整间屋子。
接生过程
智者笑着说:“您可知道同样的铁观音,为何前后的味道却不同吗?”年轻人想了想说:“前面沏茶的水是温水,后面沏茶的水是沸水。”
智者温和地说,原因是用的水不同,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怎么会散发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的茶,一次又一次,茶叶沉沉又浮浮,香味儿就在这沉浮中被不断地释放出来。
是的,浮生若茶。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沏茶,那么要想让茶香四溢,我们就要用沸水不断地沏泡自己,只有这样,自身的茶香才能被不断地释放出来。就如同每个人的一生,只有经过无数的挫折和历练之后,才能激发出幽香!因此我们要去除焦躁和轻浮,退隐心灵,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这样才能保持清新、优雅和美丽。
在利益面前要克制自己
“这些人的指导原则是什么,他们忙碌于何种性质的事情,他们因什么理由喜爱和尊重这些事情?设想你看到了他们的赤裸中的可怜的灵魂。他们以为通过他们的谴责做出了损害或通过他们的赞扬带来了利益时,这是一种多么奇怪的观念啊!”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利益本身不是一个贬义词。争取利益这件事本身并不与道德标准相悖。在某种程度上,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是非常必要和道德的举动,懂得利益的本质和利益的获取,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对社会进步也将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因此,争取利益并不是坏事,而毫无原则、毫无边际、想方设法地争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也就决非善行了。正确争取利益要讲求方式方法。智慧人生
古时候,有两个饥寒交迫的人受到了一位善者的赐予:一份是鱼竿,一份是鲜活的肥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若干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一个关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故事。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利益交织构造而成的世界里。人类社会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在于人们之间相互需要,有着利益上的相互需求。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想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并且活得很好,就必须要进行利益的追求和交换。利益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它向我们展示了生活最初始也最朴素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一切能够给人带来物质或精神满足的东西,比如金钱、地位、名誉,都可以归入利益之列。
面对利益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不能装作视而不见,漠视和丑化争取利益行为。但在在争取利益时还要讲求道德、讲求诚信、讲求智慧,就像猴子们的利益机制,使每个人在利益的制约下都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行为。
有7只猴子共同生活在猴山上。它们唯一的食物是饲养员每天送来的一桶粥,可每天的粥都不能填饱它们的肚子。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最后,大家坐下来共同商量。
猴甲曾经看见过人类经常采取抓阄儿的方法决定事情,于是建议分粥也采取抓阄儿的方式,大家觉得很好于是拍手同意。一连几天,猴乙都没抓中阄儿。猴乙心想:抓中阄儿的猴子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多分一瓢粥。万一我一直不能抓中阄儿,岂不亏了?于是它建议采取轮换制度。猴乙的建议说到了众猴的心坎上了,大家都想利用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混个“肚儿圆”。如此这般,每个人都只有在自己值班的那一天吃的很饱,甚至是撑得够呛。
感性与理性没过几天,大家就推翻了这项制度。猴丙建议说,还是选个领头的吧。你看山下的人,乡里有个乡长,村里有个村长,一桌人吃饭时还要选个“桌长”呢!猴丙的话得到了众猴的一致拥护。于是它们推选出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猴丁担任猴山的“山长”,具体负责分粥事宜。猴丁宣誓就职后,猴山就热闹了。众猴为了多分一口粥,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去巴结“山长”。这项措施的结果就是搞得猴山乌烟瘴气,歪风盛行,怨声载道。
最后猴集体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大家都很信服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轮流分粥,但分粥的那只猴子要等其他猴子挑完后才能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只猴子在分粥时都尽量分得平均。这项措施实施以来,大家再也没有吃不饱的时候了,从此过上了快乐的日子。
这就是一个成功地通过建立利益机制控制各方力量的案例。
现实生活中,利益面前要正当争取,不能以损人的方式利己,要实现利益均沾,这才是永恒的和谐发展之路。
有失才有得,是因果的法则
“这正像一个人竟然爱上那飞过的一只鸟雀,却马上就看不见它了一样,每一个人的生命正是这种情况,比方说蒸发血液和呼吸空气。因为事情就是如此,正像我们每时每刻做的那样,我们的呼吸能力一旦吸入空气,又马上把它呼出,你在出生时所得到的一切,也要重新变成那原先的元素。”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舍得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处世的智慧。舍与得就像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看似对立、互不相容,实则却可统一共生,相辅相成。仔细思索,其实世间万物都是可以达到和谐的,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学会舍得。
美国作家梭罗说得形象:“我们的生命都在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中虚度,毫无算计,也没有值得努力的目标,一生就这样匆匆过去,因此国家也受到损害。”
一个经典的关于抢救名画的故事。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智力竞赛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卢浮宫失火,当时情况只可能救一幅画,那么你救哪一幅?多数人都说要救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结果呢?在成千上万的回答中,法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贝尔特以最佳答案赢得金奖。他这样回答:“我救离门口最近的那幅。”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在人生的路上,放弃什么,选择什么,是一门艺术。有时,放弃就是获得。
人们常说“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培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什么都想学,往往什么都学不精;什么都想得到,往往得不偿失。
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我们不否认我们有着强烈的欲望,比如对金钱、权势、声名和感情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是,欲望这头猛兽常常使我们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产生了太多的悲剧:有人愈是要获得愈是获得不了;有人终于获得了却大受其害。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这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舍得,得舍。何得?何舍?刚者则柔不足,柔者则刚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诈,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无有完美,对应其优点必有缺点!舍弃与得到之间的利弊用什么权衡?造化弄人,舍得间是痛并快乐着!
一个登山者在准备多年、憧憬多年后,向世界第一高峰进发了。由于他希望独得全部的
适合初学者的网球拍荣誉,所以他决定独自出发。他开始攀爬,但是时间已经有点晚了。他非但没有停下来准备他的露营帐篷,相反,还是继续向上不断攀爬。直到周围变得漆黑一片,这位登山者什么都看不见。山上的夜晚显得格外黑暗,因为,月亮和星星又刚好被云层给遮住了。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断向上。就在离山顶只剩下几尺的地方,他滑倒了,并且迅速跌了下去。他不断地下坠着,在这极其恐怖的时刻里,他的一生,无论好坏,也一幕幕地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当他一心一意地想着,此刻死亡正是如何快速地接近他的时候。突然间,他感到束在腰间的绳子重重地拉住了他。他被吊在半空中……此时,他
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大声呼叫:“上帝啊!救救我!!!”突然,一个深沉而缥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你在叫我吗?你要我做什么?”
“天啊!上帝请你救救我!!”登山者说。
“你认为我救得了你吗?”上帝仍以深沉的声音问到。
“我当然相信,您是上帝,无所不能呀!!”登山者焦急地说。
“那只有将你腰间的绳子割断才能救你。”上帝肯定地说。
登山者没有说话,在短暂的沉静之后,登山者决定还是要抓住那条救命的绳子……第二天登山者僵硬的尸体被救援人员发现。他紧紧地抓住了那根绳子,悬在半空,其实他离地面只有几尺高而已。
如果换作是你,你会那么依赖手里的那根绳子吗?!你舍得丢弃它吗?!我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可是当真正置身于要取舍的尴尬处境,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看开,舍得握在手里已有的“幸福”?不知道老天是不是对每个人都做到公平,但是,在取舍面前,转一个身,或许真的自有一番新的天地。
贫穷的时候显示出德行,富有的时候表现出仁义。再有钱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
得到占有一切。特别是在物质方面,舍得意味着自己的富有。不是一个人拥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给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舍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个穷人把讨来的饭让给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为贫穷,他的布施才更有意义。因为这体现了他的心量和胸怀,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穷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间的亲情和一切都舍去了。
所以,人生需要舍得,舍得能够丰富人生。
分清什么该记住什么该忘却
“当你因为什么事苦恼时,你忘记了这一点:所有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发生的;你忘记了:一个人的邪恶行为接触不到你;你还忘记了:现在发生的一切如此发生,将来也如此发生,现在也在各个地方如此发生;你也忘记了:一个人和整个人类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多么紧密,因为这是一种共有,不是一点点血或种子的共有,而是理智的共有。你还忘记了:每个人的理智都是一个神,都是神性的一种流溢;你忘记了:没有什么东西是人自己的,他的孩子、他的身体以至他的灵魂都是来自神的;你也忘记了:一切都是意见;最后你还忘记了: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