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胆红素低《三国演义》中赵云之人生智慧
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从赵云能够慧眼识主,有真才实学,魅力品格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人生智慧。尤其通过阐述他的知恩图报、谦虚谨慎、直言敢谏、爱惜人才、淡泊名利等方面来印证他的魅力品格,并从中看出赵云的卓越智慧,以及留给我们后人的启示。年成语
关键词智慧人生:赵云;人生智慧;魅力品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史”即是指史迹中的人生智慧。《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蕴藏卓越人生智慧的典籍,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大致列国纷争,国计民生,小至待人接物,礼尚往来的种种经验教训,积淀为人生的哲理与智慧。其中有这样一位名气很大却无人关注的白衣小将,在他身上汇聚了众多的人生智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引人深思。
纵观《三国演义》,赵云的笔墨不仅赶不上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等领袖级人物,也不及关羽、张飞二人的多,甚至在央视剧制《三国演义》中也几乎看不到他的面孔。然而在我看来,赵云却是三国时期最闪亮的人物,他的身上几乎集中了一个成功人士该有的种种人生智慧,给我们无限启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他的事迹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蜀书六》中的《关张马黄赵传》中,其排名位列蜀将第五,但其个人小传却于五人中独无瑕疵。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而且他也是一位在此之前就有人为之作传的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中大部分叙述引自《赵云别传》,可惜《赵云别传》现已失传。
下面主要从赵云慧眼识主,真才实学,魅力品格这三方面来讨论这一人物的人生智慧。
一:慧眼识主
在三国时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观念不但被人们普遍认同,而且也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择主”却不是一件易事,他需要你有一双慧眼,能识主。在《三国演义》中吕布,陈宫就缺乏眼光,他们不但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而且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赵云,常被看作是“桃园四结义”中的四弟,然而,他也是经过二易其主才投到了刘备旗下的。从《赵云别传》所讲:“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时袁绍称冀州牧,瓚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瓚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瓚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鄴。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的情况来看,因为赵云相貌堂堂,武艺高强,而且处事得体,故而深受当地吏民的拥戴,成为一支队伍的首脑。赵云出山的时候,割据山东的军阀很多,势力最大的是冀州的袁绍,各地豪趋之若鹜。然而赵云却认为袁绍为政残暴,不得民心,难成大事,遂带着本郡义兵投靠了辽东的公孙瓒。当时公孙瓒是孝廉出身,文武全才,颇有仁义之风,
赵云从短短的几句话中既解释了自己投奔公孙瓒的原因,又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也就在此时,刘备因势单力薄也投奔了公孙瓒。刘备第一次见赵云,就很欣赏赵云的武艺、才华,对他很是喜爱。如《三国演义》第七回“……教与赵云相见。玄德先敬爱,便有不舍之心。”“……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可见,刘备的爱才之心。而此时赵云也为刘备的气度倾倒,认为他虽寄人篱下,但胸怀大志,善结恩义,并且待人诚恳,礼贤下士,堪为人主。加之赵云渐渐发现公孙瓒徒具虚名,不堪奉事。故欲投赏识自己又胸怀大志的刘备,遂“深自结讬”刘备。不久赵云兄长去世,赵云请假而归。刘备知其不返,挥泪而别。赵云辞曰“终不背德也”短短的一句话,表达出他立志追随刘备的决心。
在刘备处于最艰难的时候,赵云率部投奔刘备。事实证明,赵云的选择没有错,公孙瓒,袁绍在军阀混战中先后被灭,而刘备则从一个无立足之地,寄人篱下的流亡之主,成为三国时代的蜀汉先主。赵云能识其于未兴,足见他在择主方面独具慧眼,高人一等。
二:真才实学湖南高等专科学校
慧眼识主,但你还必须有真才实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算得上是大智慧。这一点在赵云身上光芒四射,以至于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三国英雄排行榜中,赵云始终是
排在一,二名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里,就对赵云的武艺进行过颇有诗意的描述:“那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在建安十三年,刘备兵败长坂坡,丢下家眷,仅带数十骑向南溃逃。赵云见状,向北杀入乱军之中,在刀剑戟之中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候恩夺得名剑青虹,杀曹洪部将晏明,夏候淳部将钟缙,钟绅,力战焦触、张南、马延、张合四将,在曹操军中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将士五十余名,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定乎?可速传令,如子龙到处,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曹操这话,一方面是为赵云的冲出重围做铺垫,一方面借曹操的珍爱之情,体现赵云的勇猛无双。此后,公元二一一年,赵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阴,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二一九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冲入曹军重围,救出黄忠,后在汉水拒曹军,占得曹军营寨,刘备称他“虎威将军”。公元二二三年,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公元二二五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公元二二八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
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已是年过七旬。公元二二八年,邓芝与魏国主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不至大败。撤军后赵云被降为镇军将军。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撤兵,赵云、邓芝断后。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喁,杀退万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赵云真可谓是人人都敬佩的一员虎将。《三国演义》中赞赵云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单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长阪坡前血战时,皆言人马似龙飞。今观汉水全无敌,方表将军有虎威。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由此可见赵云的武艺高强拥有真才实学。而同样在《三国演义》中因武艺高强还被人与赤兔马一同称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布却为何没有受到众人的敬仰,反倒遭到大家的唾骂呢?这自然是因为赵云拥有自己人生智慧中最为重要的魅力品格,这一点是让他屹立于世人的心中而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因。
鳞次栉比的意思
三:魅力品格
俗话说:“名望是别人眼中的你,品格才是真正的你。”名望是身外之物,是些虚的东西;品格是蕴藏域内的一种修养的标码。名望总是受人崇拜,但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前者是超智力的硕果,而后者是高尚灵魂的结晶。但是从长远来看,是灵魂主宰着人的生活。大人物凭着自己的名望赢得社会地位,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获得声誉。前者受人崇拜,而后者被人视为楷模,加以效仿。高尚的魅力品格也就是一个人人生智慧最明显的体现。而赵云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高尚魅力品格的人。
(一)知遇之恩 忠心耿耿
知恩图报是个常用以说明感恩报恩行为的词,意思是说,知道别人对自己有恩就谋划着予以报答。
赵云就是一位目光远大,善于报恩之人。
赵云原为袁绍辖下之人,因看到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而转投公孙瓒。后来他发现公孙瓒与袁绍没有什么不同,也是一个目光短小,见识浅狭,不能担当重任的人,就心生离意。
在公孙瓒那里,赵云与刘备相识,二人一见如故,在赵云心中,刘备正是自己所要寻的志同道合之人,刘备对赵云亦非常敬爱。
赵云最终归属了刘备。这一选择,既表明赵云是一个志向宏大,目光长远之人,也表明他是一个感恩知遇善于报德之人。刘备对赵云,不是解危济困不是救其性命,而是知遇赏识。刘备能慧眼识人,赵云能择木而栖。此后,在刘备集团中,赵云便用他的才能和忠诚支撑着,强化着他的选择。
长坂坡一战,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亮,寻不见刘备,又失了刘备妻小。此时赵云自思:“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和小主人下落。”救起简雍之后,又托简雍带话给刘备:“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我就死在沙场了。”赵云纵马往南赶来,先救下甘夫人托付糜竺保护,又杀入重围,终于救出阿斗。在赵云当时的思想中,救主是唯一的目的,别无杂念。因此在刀剑戟丛中沉着拼杀应战,也威风不减。
赵云能用赤胆忠心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不仅在三国时期,即使在今日,也总是能够赢得
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和佩服。
(二)谦虚敬慎 有勇有谋
赵云不仅英勇善战有勇有谋而且谦虚谨慎、品德高尚,既不居功自傲,也不因赏封不均而不平。据《赵云别传》记载赤壁大战以后,桂阳太守赵范迫于情势投降了刘备,赵云接任桂阳太守。赵范心中不安,恰好他的嫂子寡居,又有倾国倾城之,就想把嫂子嫁给赵云来讨他的欢心。赵云断然拒绝,说:“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赵云坚决不同意,认为这是有违伦理道德之事。当时有人劝赵云纳了樊氏,赵云说道:“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最终没有娶樊氏。后来赵范果然弃刘备而逃,赵云没有受任何牵连。由此可见。赵云不但立身正派,不近美,而且也体现出他的谨慎细密,有先见之明。
食言的意思赵云的谦虚谨慎还体现在他的工作态度上。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宴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现刘备已逃离,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来去,不见刘备踪迹,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直到到刘备才算放心。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
的机警和谨慎。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把保卫工作交给赵云,而赵云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这也是与赵云本身谨慎细致的个性分不开的,赵云是个除了诸葛亮外与蜀汉二主关系最密切的两朝元老,他和刘备相识于患难,此后紧密相随,他是刘备建国的大功臣,他救过刘禅两次,是刘禅的救命大恩人。他对刘备有功,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这也能友好相处。他是刘家父子难得的功臣,是乱世中少见的荷花。可是他的地位却远没有他的战功那样显著,甚至没有比得上魏延。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怨言的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欲无求,谦虚谨慎踏实工作。
(三)大局着眼 直言敢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