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太容易把生活视作线性的、前进的、向上的过程。但生活恰恰是螺旋的、有进有退、迂回曲折的。所以,尽情享受没有答案的人生,未尝不是一项优雅而高贵的事业。 ——赫恩曼尼
有一种智慧,叫迂回,人生最好的前进方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聪明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才可达到既定的目标。
有一首南北朝·契此的禅诗极妙:"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寥寥数语,大有深意。"退步原来是向前",一边插秧,一边后退,退到最后,秧也插好了。看起来是后退,实则是向前。
生活中,碰到不如意时,低一低头,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即使外界认为我们是退步的,不必动摇,坚持心中的信念,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一种智慧,叫迂回,人生最好的前进方式
01
《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中有相关的名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联系到生活和事业来理解,委屈和保全,忍耐和施展,表现在时间轴线的发展上,也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心智磨炼之上。
从时间发展上来讲。在《周易》中,也有这种思想。比如,在乾卦中,第一爻的爻辞就说,"初九:潜龙,勿用"。大家看看,哪怕是龙这样的至刚至阳的神物,在最初的阶段,处于潜伏的状态,这个时候也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其实也就是可能处于委屈和忍耐的阶段。
有一种智慧,叫迂回,人生最好的前进方式
同样的道理,在《周易》的最后一卦未济卦中,也是说,"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小狐
狸要过河,还弄湿了尾巴,有淹没的危险,还看不见好处在哪里。这就好比创业者的阶段,许多事情要忍耐,要谨慎,"枉则直",后面才有施展才能和志向的机会。
简单地说,有时不能直接达到目的,就要学会应用以迂为直的策略。就像我们开车时,前面堵了路,只能绕路而行一样。学会绕弯不是没有原则,而是用另一种办法来实现我们的原则。
一位知名主持人采访周有光先生,问他人生的秘诀是什么?智慧人生
周有光说:"凡事要想得开,向前看。"
主持人打趣道:"看不开,放不下执念怎么办?"
周有光笑笑说:"你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
人生就像一本书,翻过这一页,才能看下一页。
有时,并不是生活毫无转机,而是自己的顾虑和执念太深。
有人说:人生的路上,无非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
生活从来不完美,有舍有得才是人生。
说到底:人,还是得自己成全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智者和徒弟一同下山,智者问徒弟:"如果你前进一步就死,后退一步则亡,那你该怎么办?"
徒弟不假思索地说:"我会往旁边去。"
药流不全的症状很多时候,牛角尖和峰回路转,就在一念之间。
梁启超曾说:"变则通,通则久。"
通往最终的成功之路有很多,并非要执着于一条道路。
知晓转弯的人,才能到出路,心变了,脚下的路也就变了。
人这一生,别和自己较劲,要学着和生活和解。
适时地转一个弯,或许会别有天地。
有一种智慧,叫迂回,人生最好的前进方式
02
远行之人,前有高山挡路、石头绊脚,自然会想办法绕过去,或动脑筋另辟蹊径。这种做法应用在人情世故里,便是绕着圈子达到目标。换个说法就是不走直线走曲线。
有些话不能直言,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绕弯子、兜圈子,甚至用"王顾左右而言它"的迂回战术,将其套牢。
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为人处世"不撞南墙不回头",十头公牛也拉不回来。这样的人最该学点迂回术,让自己的大脑多几个沟回,肠子多几个弯弯绕,神经多长些末梢。
可以说,做事不知换种方式,往往不但可能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让自己撞一鼻子灰。所以,不妨从另一个侧面出发,来个"曲线救国"。
投标人基本情况表春秋时的齐景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明主。当时,辅佐他的就有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一—晏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晏子。
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
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
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
有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在这里,晏子就用了"曲线救国"的方略。此时齐景公正在气头上,如果直言相劝,不但达不到效果,自己还会受到牵连。若据理力争,可能还会火上浇油。所以不如先顺着齐景公的
性子,然后再让齐景公知道以他的方法来处决人所带来的后果。也就是让齐景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一种智慧,叫迂回,人生最好的前进方式
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族降将郭宝玉,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策。郭答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旱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郭氏这番高论,无疑对"一代天骄"有所启示。
于是,成吉思汗在临终之前,便以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一举灭金灭宋的战略决策。这一杰出的战略构想,后由其子窝阔台和拖雷,蒙哥,忽必烈等大显身手,付诸实施。
公元1244年,根据成吉思汗生前的战略构想,蒙古军开始实施"先下西南,迂回夹击南宋"的第一次大迂回战略。即避开南宋的长江防线,首先攻取川,滇,然后从后方攻打长江中下游重镇襄樊。为此,蒙古军在进攻四川的同时,派出另一支部队,从金沙江上游的丽江进攻大理,企图绕道云南直达川南。
到了公元1253年,忽必烈兴兵十万开始对南宋的第二次大迂回战略。蒙古军首先经临兆进入藏族地区,然后兵分三路向大理进军。同年12月,三路大军合力进攻,大理城遂破。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之间纵横驰骋,实乃十三世纪的战争奇观。
毫无疑问,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所营造的战争空间,历史上是空前的。
曾国藩,晚清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修身律己,以忠谋政,深谙官场之道,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有专家将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提炼为"中庸之道,道术兼备,恕则无敌,以迂为直!"
有一种智慧,叫迂回,人生最好的前进方式
03
采用迂回策略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麻痹别人,当其一时疏忽之时,再乘虚而入,如此便可将其攻下,经典高效赋有创造性的大策略。
孟尝君的大名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齐国的名门望族,曾几度出任相职,在当时齐国是个实力派人物。他手下的门客也很多,但就是这个孟尝君,有一次也遇到了麻烦。一次,他与齐泯王意见不合,一气之下,辞去相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
薛地只是一弹丸小地。而与薛相邻的楚国此时正虎视眈眈地要伐薛。这让孟尝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以薛的实力,根本就不可能与楚国抗衡,唯一的办法就是向齐求救。但他刚刚与泯王闹翻了,不好意思去求他,就算去也怕泯王不答应。此时,正巧齐国大夫淳于髡前来拜访。他奉泯王之命前去楚交涉国事,归途顺便来访。孟尝君得知,喜出望外,因为淳于髡天资聪颖,常为诸侯效力,与齐王室关系也很密切。而与自己也颇有深交,此次前来,真是天助我也。
于是亲自到城外迎接,并设盛宴款待。
孟尝君也并不掩饰,开口直言相求,请淳于髡出面救他。而对方回答得也很干脆,答应帮他。
且说淳于髡回到齐国后,面见浓王。见到泯王之后,并未提救薛之事。泯王问他楚国现在
有何情况。淳于髡回答说:"事情很槽。楚国太顽固,且自恃强大,以强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力……"
泯王一听,随口又问:"薛又怎么样了?"
淳于髡道:"薛对自己的力量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远虑,建了一座祭拜祖先的寺庙,且规模宏大,但却没有考虑到自己根本就没有保护它的能力。若楚军攻击这一寺庙,不知后果如何。所以我说薛自不量力,楚又太顽固。"
泯王大惊:"原来薛有那么大的寺庙。"随即下令派兵救薛。守卫、保护祖先的寺庙,是各国君主最大的义务。因此,这时,泯王也就忘记自己与孟尝君个人之间的恩怨了。自始至终,淳于髡没有一处提到救薛,但是最后却达到了目的,令混王自己发兵。而救寺庙也就意味着救薛,救薛也就意味着救孟尝君。淳于髡就用这种办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手段之高,不得不令人佩服。
学习交流有一种智慧,叫迂回,人生最好的前进方式
顺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以后,摄政王多尔衮便着手进行武力统一全国的战
略部署。当时的军事形势是:农民军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共有兵力40余万;刚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汇集江淮以南各镇兵力,也不下50万人,并雄踞长江天险;而清军不过20万人。如果在辽阔的中原腹地同诸多对手作战,清军兵力明显不足。况且迁都之初,人心不稳,弄不好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多尔衮审时度势,机智灵活地采取了以迂为直的策略,先怀柔南明政权,集中力量打击农民军。南明当局果然放松了警惕,不但不再抵抗清兵,反而派使臣携带大量金银财物,到北京与清廷谈判,向清求和。这样一来,多尔衮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主动地位。
顺治元年七月,多尔衮对农民军的打击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方亦趋稳固。此时,多尔衮认为最后消灭明朝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发起了对南明的进攻。当清军在南方的高压政策和暴行受阻时,多尔衮又施以迂为直之术,派明朝降将、汉人大学士洪承畴招抚江南。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以他的谋略和气魄,基本上实现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妨也学会多应用迂回策略,这样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一种智慧,叫迂回,人生最好的前进方式腰部减肥
04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肤浅化的特点。篇幅长的不想读,不剌激的不想读,费脑筋的不想读,渐渐地就失去了对阅读整本书的耐心,也失去了深入阅读的能力。
请你想一想,自己最近完整地读过了几本书?中小学生还处在精神哺乳期,正是需要通过多读书来汲取精神营养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在萎缩,那么他的精神也会随之萎缩。名字的故事
让多数中小学生头痛的语文考试题,也正是围绕着"阅读"这个核心来命制的,比如综合性学习类试题,大多是要求学生对指定的材料进行探究性阅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能力就等于应试能力。多读书,是提升应试能力的根本途径。看看身边的语文高手,哪一个不是凭借多读书冒尖的?有人说,毕业班学生太忙了,作业都写不完,哪有时间读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