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与其组诗《我忆临洮好》
任俊华
【摘 要】吴镇是清代甘肃临洮著名诗人,在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吴镇出仕以后曾在山东、湖北等地为官,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后返回故乡.他一生书写了大量歌颂家乡的诗作,以《我忆临洮好》组诗而闻名,其作品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爱恋.
【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
【年(卷),期】2014(019)006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吴镇;临洮;家乡
【作 者】任俊华
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定西74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2
吴镇,初名昌,字信辰,一字士安,号松崖,别号松花道人。出生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29岁的吴镇中举人,乾隆四十年,54岁的吴镇出任湖北兴国知州,此后任湖南沅州知州等职,因性格刚直,于乾隆五十年回故乡,聘请主讲兰山书院,后因病返回临洮,于嘉庆二年病逝,终年77岁。相对吴镇一生的仕途不顺,他的文学成就却影响甚大,他与袁枚、王鸣盛、姚颐、杨芳灿等人相互赠诗,酬唱往来,特别是与袁枚南北相隔万里,却经常书简往来,彼此景仰,交谊甚密。吴镇不但精于诗词,而且还对绘画、书法也有一定的研究,其作品有《松花庵全集》、《游草》、《逸草》、《兰山诗草》。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袁枚评其诗曰“先生之诗,深奥奇博,妙万物而为言,于唐宋诸家,不名一体,可谓集大成矣”[1]。
吴镇一生虽曾数度在外地做官,但由于性格刚直,不和官场,历经沉浮,最后辞官归隐,所以吴镇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甘肃度过的,他的诗作也主要以描写甘肃特别是临洮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为特,饱含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归乡后的吴镇除了投身教育事业
之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寄托在故乡的山山水水上,足迹遍布洮河两岸,这种对故乡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吴镇通过其组诗《我忆临洮好》喷发而出,流传陇上,脍炙人口。全篇以深切的感受、动人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从家乡山水、花鸟风光、风土人情、人文古迹等方面多角度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风物图,每一首诗都是一幅旖旎生动的画,通篇合起来却是妖娆多姿的恢弘长卷,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对家乡的钟爱。通过《我忆临洮好》,我们可以看到吴镇对家乡临洮的诗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关于家乡人文景观的诗作。“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出门在外,梦里数回家乡,留在记忆中的是那山、那水、那人。李白在其名诗《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天上的明月,想到故乡可否安好?乡愁,对外在的游子来说,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眷恋。在吴镇的早期诗歌中,就多次提到家乡的山水,在诗歌《午梦》中,吴镇写道“竹径凉飙入,芸窗午睡迟。偶然高枕处,便是到家时。”午睡在梦中,都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归隐家乡后,吴镇更是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倾注到《我忆临洮好》中,比如提到家乡的山就有北岭、莲峰山、东山等,水有西川水等,展现着家乡山水在诗人心中独特的地位。
我忆临洮好,城南碧水来。
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
静夜鱼龙喜,清秋虎豹哀。
何时归别墅,鸡黍酦新醅。
在这首诗作中,作者首先提到了临洮南面的“碧水”,这里的“碧水”和作者其他诗作中的“西川水”、“寒水”都是指黄河的支流——洮河。洮河被称为临洮的母亲河,它穿临洮而出,滋润着洮河两岸肥沃的土地,远古先民沿河而居,创造出了优秀的“马家窑文化”,古老的陶瓷、神秘的花纹,揭开了远古先民生活的一扇扇大门。作者出生于洮河畔,看惯了奔流不息的洮河水,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写的是洮河岸边著名的海巅峡,海巅峡东依临洮南面的南屏山,向南延伸则和康乐县接壤,距县城30多公里,海巅峡两岸绝壁千仞,峡口如蜿蜒银蛇,洮水奔腾,汹涌澎湃,其势如万钧雷霆。所以作者就写出了海巅峡的“险”与“奇”,洮河水从狭窄的谷口涌出,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在静静的月夜,汹涌的河水和两岸相对而出的岩石,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面对如此美景,就是大海中的龙王也觉得此处乃是绝佳的住所,清秋时分,万山红遍,山林中虎豹的叫声不绝于耳。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面对美景写出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诗句,同样,吴镇面对家乡的美景,也产生了深深的思念,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再次品尝家乡的风味小吃甜醅。
第二,描写家乡特产的诗作。“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好一句“寒梅著花未”离开家乡的王维在遇到故乡人的时候,问到的是家乡的梅花开花了没有?一句简单的问候中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舌尖上的中国品味的不仅仅是美食,更重要的是家乡的味道,而这种味道是从小灌输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的。吴镇历经宦海,曾在山东、两湖为官,出门在外,品味的不仅是临洮多样的美食,更有家乡特殊的物产。在吴镇的作品中,经常提及家乡的特产,比如牡丹、洮河鱼等,来寄托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我忆临洮好,春光满十分。
牡丹开径尺,鹦鹉过成。
涣涣西川水,悠悠北岭云。
剧怜三月后,赛社日纷纷。
在《我忆临洮好》中提到的“牡丹”、“鹦鹉”、“赛社”、“永宁桥”、“玉井峰”以及“番女”等无不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表达着临洮丰富的物产和富足的生活,诗歌中散发着浓郁的泥土馨香,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在吴镇的眼中,故乡的一山一水都是无可比美的,“行人下马拂征袍,十载乡心寄楚醪。正是菰蒲烟雨好,沧浪亭上话临洮。”(《客至》)。[2]江南沧浪亭上风景正好的时光,他却与客人漫话着临洮。诗人喜爱牡丹,他吟咏牡丹的诗不下十首,但他更钟情于临洮牡丹,“牡丹真富贵,狄道堪称雄;绝艳生天末,芳华比洛中”。“洮水多花木,牵情是牡丹。”“忆系游齐楚,乡心系牡丹。”在一首《牡丹》诗中他写道“老来幽事颇相关,花下蓁芜手自删;最是年年惆怅处,牡丹开日在兰山。”诗中抒发了春天看不到家乡牡丹的惆怅心情。《狄道志》中有将牡丹列为狄道花卉之首的记载。清末编《甘肃新通志》记载:“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临洮为较盛。”在这首诗作中,作者写出了家乡春天之美,妖艳、富贵的牡丹,成结队而飞的鹦鹉。出外远行,映入眼帘的滚滚西流的洮河水,自由飘过北岭的白云,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与惬意。只有心无旁碍,才能享受大自然对人的恩赐。如此美景,如此春光,难道不让人珍惜吗?三月过后,接着又是“社日”。“社”古代是指对土地神的祭祀,表达着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对丰收的向往。在诗作中,吴镇通过典型的地方
特产,来描写家乡的风物,以自豪的笔触描写出家乡之美,如在其他诗作中出现的“青稞酒”、“洮河鱼”等,都有典型的临洮印记。
第三,描写家乡风俗习惯的诗歌。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由于地处黄河流域,所以临洮汇聚了不同民族的习惯,主要由藏族、回族、保安族等民族的习俗。在吴镇的笔下,展示出了临洮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各种民俗现象相互交叉的特点。
我忆临洮好,灵踪足胜游。
石船藏水面,玉井泻峰头。
多雨山皆润,长丰岁不愁。
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
赞美家乡的诗歌
诗中一开始就写出了作者游览的足迹,对家乡的山水,作者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笔墨。作者首先提到了家乡的水美,“石船”是指河面上所特有的行走工具,在河面上放上大的石头,形
成一排可以行走的路,就像船一样,在河水流量大时,石头被淹在水下,走过小河,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玉井峰。吴镇走进山峰,泉水汇合成的水流飞流直下,仿佛走入仙境。因为雨水丰沛,满山皆绿,放眼望去,麦田一片碧绿,预示着将有一个好的收成。此时,传来一阵阵花儿的歌声。花儿是独具风格的民歌,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又称“少年”。由于花儿流行于洮河沿岸,所以作者听到的应该属于“洮岷花儿”。多么朴素而炙热的情感,只有家乡的“花儿”才能唤起诗人心中最独特的思乡之情。“番女”是指歌唱花儿的回族少女。家乡美,不但风俗美,而且更重要的风俗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临洮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文人的瞩目,“我忆临洮好,诗家授受真。高岑皆幕客,白贺是乡人。水今无恙,文章旧有神。二张珠玉在,后起更嶙峋。”高适、岑参、白居易、贺知章、张籍……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走过临洮、歌颂临洮,对这片热土用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出对它由衷的赞美。
吴镇一生多才多艺,性格刚直,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诗中充盈着积极乐观的精神。他以饱满的诗情、明丽的格调赞美生活、赞美家乡,至今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成为甘肃诗史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参考文献:
[1]石锡铭.全陇诗[M].香港:香港文艺出版社,201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