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佰》电影的评价,《八佰》观后感
十年间,管虎导演不停地搜罗和阅读有关这场战争的书籍和史料,反复琢磨公共价值观,不断淬炼《八佰》的剧本,经历了40多轮的反复打磨才最终完成了剧本的定稿。小编整理了关于《八佰》电影的评价,《八佰》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八佰》电影的评价一
《八佰》,其实是四行仓库保卫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演习,当晚炮轰宛平城,29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后,八年抗战开启。
8月,日军入侵上海。
国民政府先后调80万人东进,和日军展开“淞沪会战。”2个月后,国军伤亡30余万人,决定撤退。
至此,日军“三个月”的宣言,彻底失效。
“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命令顾祝同,派出88师留守,一来拖延日军进攻速度,二来展示中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支持。
大军兵败如山,留下多少都无济于事。
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个加强营,再配备必要的特种部队,总共400多人,对外宣称有800人,驻扎在四行仓库。
他们的领导人,是中校团副谢晋元。
他们用麻包堵住大门,将楼底的门窗全部封死,然后沿仓库两侧构筑沙袋工事,防止日军偷袭。
一座小小的仓库,成为30万日军中的血肉碉堡。
他们血战6天,于11月1日才撤入公共租界,43天后,“南京大屠杀”爆发。
这是上海最后的抵抗,也是中国人不屈的勇气。
在名将如云的史册中,他们只是没有名字的小人物,但无数的小人物,才拼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战图。
在民国,四大家族贪腐是真的,国军将领派系斗争是真的,小人物用血肉抵抗日军的钢铁洪流,也是真的。
一切历史红线,可以用来审判大人物,但绝不应该否定小人物的奋斗。他们只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不喜欢黑暗的民国,但尊敬每一个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勇士。
《八佰》电影的评价二
这是一部耗时耗力远超普通人想象的电影。在开机前的18个月,摄制团队在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苏州)园区内等比例复制了1937年上海苏州河两岸的建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剧组完成了68栋建筑、30多万平方米的搭建,并挖出一条长达200米的“苏州河”,巨大的工程量背后,是精益求精的电影匠人之心。
热爱历史、热衷钻研历史的管虎导演,多年前就被四行仓库“八佰壮士”守护国土、以命相搏的事迹所吸引,萌生了要将这一历史事件搬上大银幕的念头。但计划操刀如此宏大的主题,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然而,管虎依然保持了对创作的虔诚,他并没有着急马上开拍,而是以更多的时间和力量去筹备,以拍好这“一辈子只有一部”的电影。
这一准备,就是十年。
十年间,管虎导演不停地搜罗和阅读有关这场战争的书籍和史料,反复琢磨公共价值观,不断淬炼《八佰》的剧本,经历了40多轮的反复打磨才最终完成了剧本的定稿。
不仅如此,作为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在镜头透视感极强、极易造成“穿帮”的情况下,《八佰》在细节的打造上力求完美。道具、众演员的皮箱、餐馆橱窗里摆放的洋酒瓶等等,都在外观、重量等微小之处完整地还原了现实;河道里停泊的小船,是道具部门在开机之前围绕着太湖、阳澄湖花费了一年时间“征集”而来;就连未必有露脸镜头的众演员,也都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和指导。
如此“磨人”和“较真”的过程,都只为呈现最真实的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中,切身感受这场史诗级战争带给后人的震撼。
《八佰》电影的评价三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88师524团一营奉命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为全军断后,以四百余人号为八百之众,阻击日军数十倍兵力围攻长达四天四夜。这就是抗战史上大名鼎鼎的“八百壮士”。
与四行仓库一河之隔,南岸就是当时的公共租界,无数逃入租界的百姓就在南岸看着北岸这片血肉长城,振臂高呼、热血沸腾,甚至有见杀虏而燃放爆竹者。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也通过租界,这场战斗在全球主要媒体的视野中被“直播”。
如今,注重画面写实、文艺商业气质并重的管虎导演,居然要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绝对令人期待!而发布的首支预告,不夸张地说,简直看到起鸡皮疙瘩。
《八佰》电影的评价四
我们历来有“压力下传”的习惯。
2012年,我坐火车回山西,下铺是一个7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一老一少,不可避免的聊起
他年轻时的事。
那些年,风起云涌。
他是老牌大学生,很年轻就做到厂长的职位,在各种风波中感受颇深。
在最大的一次风波中,原本目的是发动工人监督领导,也就是下克上。可慢慢的,部分厂领导团结起来,挑动工人互斗。
把自己的压力传导到下层,然后坐山观虎斗。
老先生说的时候,无悲无喜,云淡风轻。
当初年轻,不太能对此感同身受,但是时代很快就让我明白,什么叫做特么的惊喜。
原本针对大人物的规定,却把普通工作人员的福利,剥夺的一干二净。比90后大的人,自然经历过这些。
其他事,也不方便多说。
回到《八佰》的命运,也是“压力下传”的影响而导致。
国共曾因理念、现实而打的你死我活,多少家破人亡、多少妻离子散都与此有关。
后来,国民党、将领、蒋介石......都在教科书中臭名远扬,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是绝对赞成的,毕竟他们经常不干人事啊。
但做为阵营中的一份子,普通士兵也受到区别对待,多少国军抗战老兵、远征军老兵都贫病而终。
他们年轻时没享受到半点福利,中年后却背了所有黑锅。
而那些作恶的上层呢?
四行仓库英雄们的上司、贪财好的88师长孙元良,把26万军费收入囊中,导致淞沪会战中的工事质量极差,豆腐渣一般。
而他的儿子孙祥钟化名秦汉,和秦祥林、林凤娇、林青霞合称“二秦二林”,演艺事业风生水起。
后来,孙元良居然活了104岁。
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如此讽刺。
四行仓库的战士、电影《八佰》,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固有传统的映照。
成王败寇,只有区区4个字,却埋葬了多少应该被铭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