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篇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这是比喻论证。用生活常理设喻,通俗易懂,自然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旨。
二、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排比修辞及其作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把几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和感染力,使情感更加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见利忘义的痛斥和对舍生取义的决心。
三、 本文是如何对比论证的?
生与死、鱼和熊掌、生与义的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例子对比。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舍生取义的论点更加鲜明。
四、 “本心”具体指什么?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联系?
本心指人的天性,也就是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五、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六、 为什么行道之人和乞人宁死也不接受施舍的食物?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
因为施与者的态度带有羞辱的性质,接受“嗟来之食”会丧失人格尊严,羞恶之心阻止他们接受。
七、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哪一句与行道之人、乞人的品格相似?
贫贱不能移。
八、 文中举出行道之人和乞人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1、说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
2、与后文“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形成对比,说明见利忘义的可耻。
九、 “贤者”与“普通人”的共同点和区别在哪里?
共同点:天生都有羞恶之心。
区别: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惑,贤者不丧失羞恶之心,普通人却往往丧失了羞恶之心。
一十、 孟子认为人应该有不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历史上哪些
人有这样的傲骨?
赞成。因为人应该有羞恶之心,要活的有尊严,不能接受侮辱性质的施舍。
贤者:陶渊明,宁可种豆南山,生活清贫,也不愿与封建官场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一十一、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中“贤者”指什么样的人?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它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贤者指品德高尚的人,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惑,能够不丧失本心,舍生取义的人。
目的:说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我们不应该丧失它,应该舍生取义。
主张:孟子的“性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