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
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采薇教案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
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诗经二首》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