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注:仅供内部使用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围很广,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仅目前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本书采用的是广大国学爱好者最为推崇的清初1140字的版本。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有两本书是一定要读的,那就是《三字经》跟《弟子规》。《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人
伦的次第与纲常,深入学习,深信每个人都会燃起对华夏先祖的崇敬与承担弘扬文化的责任感。
第一课
1.《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2.成语故事
指鹿为马:是指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唐诗
于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惜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第二课
1.《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小马过河
2.成语故事
草木皆兵:“皆”是都。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唐诗
乐游园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三课
1.《三字经》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2.冬天吃什么减肥成语故事
按图索骥:“索”是寻求、寻。“骥”指好马。这一成语原意是按照图像去寻好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不结合实际,现在则指按照线索去寻事物。
3.唐诗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第四课
1.《三字经》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2.成语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对事情的利害只看眼前,却不看后面。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3.唐诗
客中行
    李白
兰陵美酒聚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第五课
1.荒凉的拼音《三字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2.成语故事
博闻强识:篮球比赛活动方案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3.唐诗
廉政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六课
1.《三字经》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2.成语故事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三字经故事也作“窥一斑而知全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3.唐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