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创制的女真文字,从12世纪20年代至15世纪中叶,至少行用了三百余年。而在李氏朝鲜,司译院女真学的少数学者可能直至16世纪仍在继续研习女真语文。  女真语言文字的传世文献主要是明朝编纂的《女真译语》。1896年德国学者葛鲁贝以《女真译语》为研究对象的《女真语言文字考》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女真语文学的正式形成。女真文字的金石墨迹资料,最早为人所知者是刻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的《女真进士题名碑》,元初周密《癸辛杂识》已提到此碑,明李濂《汴京遗迹志》也有著录,清嘉庆十年(1805年)问世的王昶《金石萃编》则首次刊布了此碑摹本。自19世纪至20世纪末,在中国、朝鲜及今俄罗斯境内,陆续发现的各种女真字碑刻、摩崖、墨书题记、文书残页以及牌符、铜镜、官印铭文等等,总计已达30余件,这些新发现为女真语文研究提供了传世文献之外的重要文字资料,有力地推动了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  本文试图对迄今已知的女真语言文字资料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著录及解题,故名之曰“总目提要”。内容分为“传世文献资料”和“金石墨迹资料”两个部分。相信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对女真语文学、女真史和金史研究有所助益。 
一、传世文献资料 1)《女真译语》  《女真译语》是明朝所编《华夷译语》中《女真馆杂字》和《女真馆来文》的合称。《华夷译语》共有三种:
(1)洪武《华夷译语》。洪武十五年(1382年)翰林侍讲火源洁、编修马沙亦黑奉敕编纂。这种本子只有蒙古语,与女真语言文字无关。
字的来历(2)四夷馆《华夷译语》,中国学者多称永乐《华夷译语》。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四夷馆,四夷馆初设鞑靼、女真、西番、回回、百夷、高昌、西天、缅甸八馆,后于正统间增设八百(媳妇)馆,万历间增设暹罗馆,共计十馆。各馆分别编辑本馆《译语》,用于对各少数民族及各国往来文书的翻译。各馆《译语》大都由“杂字”和“来文”两个部分组成。杂字专辑词汇,系该种文字与汉文对照,并以汉字注写读音;来文辑录当时进贡表文,与汉文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