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至《春思》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春思
    贾至
    草青青柳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的什么特点?(2分)
成语典故    2、全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达的?有何艺术效果?
    4、开头两句以嫩绿、鹅黄两来点染明媚春光的目的是什么?
    (5)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
    (6)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新的梦想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意思相近即可)
    2.全诗侧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思。(用美好景反衬内心的愁恨)。
    (3)“愁”“恨”。是通过埋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达的。将深愁苦恨表达得更加深切。
    (4)从反面衬托无法驱遣的“愁”“恨”之强烈。
    (5)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机盎然的春景。作用是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6)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拟人手法,构思新奇,曲折巧妙。
    【问题】
    7.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8.有人说这首诗的后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赏析。(4分)
    9.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10.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7.这首诗的前二句描写了草青柳黄、桃李飘香,(1分)鲜妍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1分)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1分)乐景哀情,从反面衬托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1分)
    8.这两句诗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则曲折巧妙。(2分)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
    9.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青青,柳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10.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2分)
    【问题】
    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特点。(3分)_________
    【参考答案】: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第一空写对写全得1分:第二空占2分,意思对即可)
    _________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修辞手法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惹”字的意义占1分,“惹”字的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罗浮山站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组诗就春立意,表达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其中第一首历来颇受重视,此诗首句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前两句写足了春景,后两句转而写诗人的愁恨,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梅尧臣《小村》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小村
    梅尧臣
    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excel筛选功能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②版籍③论④。
    [注]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①仁宗八年,淮河地区惨遭水灾。②王民:臣民。③版籍:交租税的户籍。④论:看待。
    [1]棘篱:用荆棘编的篱笆。漫:轻易地,此处指草率地。此联意为淮水泛滥之后,形成许多小州。州上小村中人家的篱笆墙已破败了,草草地留个门,景象萧条。
    [2]王民:臣民。版籍:交纳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3]鸟翘:像鸟尾翘起的船头。
    (1)这首诗描绘了小村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3分)
    (2)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啮”常为后世赏读者称道,试作赏析。(4分)
    (3)近人陈衍评此诗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风。”请作具体分析(3分)
氤氲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水灾后,小村荒凉破败,一片萧条;百姓饥寒交迫,生活十分艰难。
湖用英语怎么说    评分建议:共3分。答对1层给2分,答对2层给3分。仅对诗句加以解说而未加概括的不给分。
    (2)“寒”,生动地描摹了鸡子瑟缩的样子,巧妙地点明深秋这一季节;“啮”,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受灾时间之久、破坏程度之深。
    评分建议:共4分。生动描摹形象,1分;巧妙点明季节,1分;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写出内容,1分。比拟,也可写成“拟人”。
    (3)该诗看似无只言片语表示指责之意,实则婉转地谴责了官府胡乱收税、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对小村贫苦百姓深深的同情。
    评分建议:共3分。看似未指责、谴责做法、寄予同情三层意思,各1分。
    【问题】
    1.诗歌前二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言外之意是什么?(6分)
    2.诗歌尾联抒情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描绘小村破败萧条、凄凉的情景:乱散棘篱做门,受冻的鸡得食呼唤同伴,老人无衣抱孙互暖。(4分,意思对即可)言外之意是:百姓少食缺衣,生计艰难。(2分,意思对即可)
    2.尾联婉而多讽,以惨情抒发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委婉含蓄指出村民生计艰难,不仅得不到抚恤,反而被编入交租纳税的户籍,讽刺了统治者的荒谬。(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淮河阔大的洪水过后,大地上形成许多沙洲。忽见一个村落,但见村民门前的篱笆墙已稀疏破敝,草草地搭建个门。寒鸡觅食后,自个儿呼唤着同伴。而一些无衣取暖的老人们怀抱着孙儿,守候亲人归来。野外一只小船泊在河边,只残留下几根断缆。疲惫的鸟儿抬着头无助地打量周围。早已枯萎的桑树,被洪水侵蚀得露出了深深的根部。我哀叹灾民的生活凄惨到如此地步,可他们还被荒谬的官府强编入户籍,缴纳租税。
    【赏析】:这首诗作于庆历八年秋。诗人途经淮河,见到那里的农村水患之后凋敝不堪,有所感触。诗人精心选择了破篱败门、形瘦的家禽、无衣的老幼、断缆与枯桑等镜头组合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笔调客观冷峻。第三四句描写水灾后村中凄凉情景。三句写村中无粮,从鸡子寻食落笔:寒鸡偶然寻得食物,还呼唤它的伙伴。言外之意,百姓在痛苦中煎熬,生活极其艰难。四句画面是:村中老人无衣遮体,还抱着孙子,用自己的身体为孙儿取暖。诗中没有写青壮年,暗示村中人口稀少,青壮年流离外地谋生了。第七八句是写沙洲村上人家尽管灾后如此凄凉,他们还是被谬误地编入交租的户籍。结尾发出强烈感叹:尽管沙州村上人家灾后现状如此凄惨,他们还是被编以户籍以向统治者交纳苛捐杂税,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作者咏叹至此,不再作评论,可见他对这些穷苦灾民,倾注着同情的泪水。诗人融情于事,咏而不评,对穷苦灾民同情之心让人意会。近人陈衍评此诗
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