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四季气候简介
广州市域包括城区、番禺市、增城县、花县和从化县,位于东经112度57分-114度03分,北纬22度35分-23度35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横跨北回归线。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根据广州地区气象中心应用气象研究所统计40年气象资料,广州地区气候特点如下:
    广州地处低纬,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 
    一、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度,北部21.4度,中部21.7度,南部21.9度。最热的7-8月,平均气温28.0-28.7度,绝对最高气温38.7度;最冷为1月(个别年份为2月),平均气温12.4-13.5度,绝对最底气温为-2.6度。每年1-7月平均气温逐渐上升。11月下旬至2月中旬可能出现霜冻。 
    二、 雨量:年降雨量平均为1 623.6-1 899.8mm,北部多于南部。每年自1月起雨量渐增,4月激增,5-6月雨量最多,雨量主要在4-9月的汛期,10月至翌年3月是少雨季节,4-6月的前汛期多为锋面雨,7-9月的后汛期多为热带气旋雨,其次为对流雨(热雷雨)。 
    三、 光照: (一)太阳辐射 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4 367.2-4 597.3兆焦耳/平方米,分布是南高北低。年内太阳辐射以2月最低,7月最高。 
                    (二)日照时数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20-1 960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1%-44%,南多北少。季节上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再次,春季最少。 
    四、 风:因受季风的影响,年内冬季(1月)华南受冷高压控制,多偏北风和东北风;春季(4月)风向较零乱,而以东南风较多;夏季(7月)受副热带高压和南海低压的影响,以偏南风为主;秋季(10月)由夏季风转为冬季风,以偏北风为主。 在平均风速方面,以冬、春季节风速较大,夏季风速较小。但夏季间常有热带气旋侵袭,风速可急剧增大到8级以上的大风。 
    广州城地处北纬23°6 ¢,已在热带范围未,又居海滨,距海100 公里左右。土地平坦,
夷旷开阔,故瘴疠绝少。夏无盛暑,冬无霜雪,四季不明,树木常青,花开四时,田野常收,年中只有冷热之变,灾多因旱涝失时。故广州气候以热湿为特征。夏多伏暑,但多骤雨(即白撞雨),能壮早禾。三冬久睛,可回南致雨。故有" 冬雨汗流" 之谚。秋冬早晨多雾,春夏淫雨,三伏不热,连阴转凉。故各志都说:" 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又说:" 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按今天气候观测纪录仍可证实上述古代气候的正确记述。 
广州因地处热带,故太阳照射很强,因每年夏天太阳有两次正照头顶(正午无人影可见),即在六月初旬和七月中。但在冬季太阳最低还有45°以上,故辐射仍多,户可北向,即古书所谓" 北向户 的地方。故广州只有凉季而无冷季,即因太阳直接辐射年总量达59千卡/厘米平方,以秋季天睛最多,故" 秋老虎"已成为传统的酷热天气的代名词。但由于平原开朗,海风调节,水网又密,蒸发时水汽吸热多,加上云多,雷雨多,故七月、八月反不觉酷热。温度平均不超过28.2,比山区的韶关29°2c低-度,比" 中国火炉" 的武汉29.2°c 、长沙30° c,九江29.2°c ,地理学上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即为热带。重庆29.2°c低上一度多。极端高温更比内地低。广州最热只到38.7°c ,但韶关达42°c ,比武汉42.2°c ,长沙43°c ,九江41.7°c ,重庆44°c 低三度以上。故夏无盛暑。 
" 冬无霜雪" 按近三十年纪录,未有下雪记载。但按阮元《广东通志》记载淳祜五年(1245年)十二月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所未也".道光《南海县志》载:" 永乐十三年" (1415年)乙未冬有雪".故广州素称" 炎方" (即热地)。几百年才有一次,霜也很少,据百叶箱内观测记录,广州是无霜日的。但据地表温度来看,广州有2.4 霜日;霜时很短,多左凌晨,日出即散,故人们不易看出。故今日热带作物移入,不会霜死。时间多发生于一月上,中旬寒流侵入后放睛的早晨。古人未详记,故说成无霜。实则是年有年无,有年也不重。如1955年1 月重霜3 天是很少见的,那年白云山农场地表温度为-6.0 °c ,静水成冰片。蕃薯、香蕉、菠萝、木瓜、荔枝霜死很多。8 时霜始散。古谓" 粤入不知霜" 是有根据的。 
" 四季不明" 的情况今天还存在。如夏雨即凉,深冬回南天,单衣摇扇。四时常青、常花。没有真正冬天存在。如按每五天平均温计算(即候温)在22°c以上为夏季,广州有39候,可见夏长,10°c 候温以下的冬季是不存在。即广州季节是长夏转秋,秋又转春,春又转夏,冬季不存。故广州古来季节都可以" 长夏无冬,春秋连续" 来说明。因此,以旱季湿季来分是更加切当些。即春夏季为雨季和秋冬旱季之分比气温分季节要清楚。 
" 树木常青" 指树林多为常绿树,今天亦然。目前广州附近林子可称热带季风雨林。这种林是常绿树为主。因在无霜或少霜区可不落叶来避寒,且终年可生长(候温在10以°c 上),芽、叶、花等不致冷死,树木不用休眠期来抗寒,加上冬天有雨水,故生势不错。 
" 花开四时" 是由于广州湿热气候下,花期可两次(如木波萝,菠萝等),故似是四时有花,实则因各种花开花期不同,花期长(3 月到半年)互相错合的结果,如白兰一月仍有花开,全年开二次的木菠萝,三次花的菠萝,全年花的香蕉等,便形成了各月都开花。连最冷的二月也有许多花开。这可用广州清初以来的花市盛会来说明。岁末二月(农历一月)是最冷时期,但这时花市的花很多。而北方却是万里枯黄景。按古书记载,花市起子乾隆,盛干嘉庆以后,因外商要香花制茶而兴。张心泰《粤游小志》:" 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年".同时人(咸、同间)徐澄溥有" 岁暮杂诗" :" 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禾农,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见《菊坡精舍集》)。同治十一年(1872)《续南海县志》称:" 花市在藩署前(即今财厅前),灯月交辉,花香袭人,炎敲夜尤称奇丽".可见岁末及平常花市古已有之。以十三行、桨栏路和双门底、财厅前两地为中心。牡丹、芍药、梅、桃、金橘,桔、茶花,鸡冠、吊钟、水仙都有大批出售。牡丹来自山东,在原地谷雨才开,到广
州立春即开,相差达五个节气。由今天近郊有花地,有专业花农,吊钟在清远,花县、肇庆、四会都有花山专种情况来看," 四季常花" 一语至今仍对。情况也和清初大致相若,只今天花市品种增加(如银柳、菊等),地点增加扩大,如由十八甫桨栏路自开马路后(1918——1919),更为集中,妇女也来看花市:光复南、杨巷(古称羊巷)都有。双门底扩大到西湖路、教育路。1960年更开东川路和同福路二花市。故《广东新语》"岭南花不应节候。十月间,梅与菊齐发。正月菊亦有花。也是花开四时现象之一。
田野常收 指近郊田土终年生产而言。冬季北方已不种作物而南方仍种。如郊区冬季为蔬菜旺季,鱼塘、果、蔗不少在冬季收成。冬种作物也多,和今天情况相似。如《张府志》都说:" 下番禺两获之余,则莳莱,为油种,三蓝以染绀,或树黄姜,或蔓青,蕃薯。大禾田既获,则以海水淋秆烧盐。其平阜高岗亦多有荻蔗、吉贝麻,豆排草,霍香,果瓜之植……地无废壤,人无游手者矣".可见古广州郊区农业之盛 
" 年中只有凉热" 即指长夏和相连续的春秋季而言。秋春凉季,长夏热季。故有些花长年可开(如人心果,木瓜,香蕉等),有些开几次花,如杨桃开五次花,甚至被人认为" 花不应节" ,如花市有菊,和北方秋菊不同,即因广州冬天实为北方秋季,故菊可开于深冬。 
" 旱潦失常" 也是广州气候特点。由于位于季风区,气流南北交替,冬冷吹北风,夏热吹南风,南北冷暖气流相遇成雨区。如气流有变动,广州即可成少雨时期或淫雨时期,易成水灾和旱灾了。因为季风区气流是不稳定的。其中尤以飓风雨为著,往往一次飓风即成灾害,如宋开宝八年(975 年)十月" 广州飓风"起,一昼夜雨水二丈余,海为之涨,飘失舟楫" (《宋史。五行志》)。" 永乐廿年(1422)夏五月己未飓风暴雨,海水涨溢" (黄佐《广东通志》)。如季风失常也每成旱灾,如《广东通志》称绍兴十六年(1146年);" 广州久旱".《番禺县志》称万历廿三年(1596年) "春旱后又秋旱,赤地千里".即春无雨到,秋无飓风,都成旱灾。如1963年由冬到明年秋天九个月中,未下过一场大雨。古书所记,不是误传,故水利措施仍很重要 
按广州日均温等于和大于10°c 的全年日数总积温达8 ,000 °c 左右,已是全国最高温地区,足够全年耕作的需要。湿润情况可由雨水表示。广州年平均总雨量1727.8毫米,也是全国最多雨量地区,和世界上湿热的热带气候相比也不逊,故广州划入湿热的热带中。由天然林相看来,广州附近的林相也是热带雨林类型。如林内优势树种不显,故众称它为" 杂木林".藤本大而多,附生、寄生,气生植被也有。树种多为热带广泛分布种,具板根(木棉、人面子、榕、菩提等);老茎生花(如木菠萝、杨桃等)、光滑树皮,衰颓叶(
叶初出时垂直避光下垂,如芒果,荔枝等)、滴尖叶(叶尖特尖,利滴水)、锒钳叶(叶层层交错吸收阳光)等热带雨林生态。冬季较早,但仍有寒潮雨,如在" 花市" 中,也每遇寒风细雨天气。 
花开四季夏季长,午后雷雨(即白撞雨)也是广州气候特点之一。这使水田水温突降,故有利于早稻。据今天观察,气温在33°c 时(即伏暑天气气温)水田已达40°c 水温,烫伤水稻根部,使灌浆期水稻吸收养分减少,造成空粒,尤以沙质田土易曾温为害较深。可见古书所载白撞雨能壮早稻。 
三冬久睛,回南致雨也表示广州冬暖情况。冬天睛天可以维持半个月,日间最高达22°c ,最低也有12°c ,故成为冬日摇扇的天气。冬天如无寒流,广州本地天气是仍然很热的。劳动即出汗,故有" 冬雨汗流" 之称。《广东新语》云:" 三冬多暖" ,又云:" 冬间寒二、三日复暖" ,也指出这种情况。 
春夏淫雨是因为广州在春夏之交时,正好是北来冷气和南来暖气在此相接触。故暖气流被冷气流冷却,水汽凝结成雨,即冷暖气流接触的锋面上的冷却雨水来。这个冷暖气流相交接的锋面在沿海地方停留时,或在罗平山脉受阻滞时,都可以形成广大的雨区(200-300
公里阔的雨带),使广州一连十数天下雨,水涨成灾。 
;" 春寒雨至" 就是说冷气南下把暖气抬升成雨,又称" 南撞北" 天气。古书记载淫雨为灾的确不少,如嘉靖43年(1564年)" 正月月雨至八月,淫雨坏禾"即为例子。 
寒潮侵入,但仍不能影响热带的特点,且成为广州得天独厚之处。如冬季有一较冷期,可杀死田土害虫,又可致雨,北方植物可南移,对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谚语说:" 干冬湿年,禾黍满田" ,即表示了干寒潮和湿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故广州城为一美丽和富饶的热带季风区城市,在中国享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在世界上也同样盛名,即与其气候的特征有关。《史记》云;"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 则广州2000多年前,已成为富饶的热带物产集中都邑。而且到了后来,还发展成象牙和铜、银的集散地。《汉书地理志》云:" 处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比《史记》所记时(汉武帝时)多了银、铜等项贸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