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作者:***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1年第05期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初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片段式的课文,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和知识视野的拓宽,他们越来越渴望阅读到更完整、更全面的阅读材料,这就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和关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兴趣“先入为主”,占据头条。同时,要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这种习惯在班级“蔚然成风”。另外,教師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而忽视阅读之后的交流,那是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点,也不能将阅读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者学校,而要引领学生积极地向外拓展,把阅读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体验,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字生命、阅读生命和精神生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一、让阅读兴趣“先入为主”
        整本书的阅读就是从读一本书的片段或者节选到完整地读一本书。小学低年级的阅读现
状是:不确定是学生不读,还是缺乏合适的阅读材料,或者是教师和家长不够重视,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源于教材,止于教材。学生每天一回到家就是埋头写作业,三遍五遍地重复写生字,但教师和家长都疏忽了生字的识记除了需要书写上的巩固,还需要在阅读中去巩固、理解和识记。
        另外,还有这样的发现:有的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学写字,等到上一年级时,不仅字写得东倒西歪,对学习的兴趣也消失殆尽。而有的学生在上小学前,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外,就只会写横、竖、撇、捺等简单的笔画,但他们却能一字不错地阅读课本或者少儿读本。在有的学生对学习索然无味之际,却正是这些学生如鱼得水之时,因为阅读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开花了。
        或许有的教师会说,低年级的学生就是以识字为主,不认识字,又怎么会读书?既然这么说,那不读书,即使让他们“书写百遍”,也只能是“其义不见”,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让他少写多读,在阅读中一边理解,一边识记,这样会记得更牢固。在具体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儿童读物,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这些都是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最爱”。如果让这些经典读物最先占据学生的“
认知内存”,那他们就会被书籍所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只要让阅读兴趣在学生心中“先入为主”,那他们喜欢读的就不仅仅是几篇课文或几本绘本故事了,而是若干本书的主动阅读。
        二、让独立阅读“蔚然成风”
        只要教师和家长善于营造阅读氛围,坚持引导和熏陶,就会让学生逐渐喜欢上阅读。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忽视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忽略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这样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也不会持久。因此,在具体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向学生推荐有趣的方法,这样学生才会迫不及待地去读,读得爱不释手,读得食不知味,读得废寝忘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他们才会主动去读更多的课外读物。
伊索寓言故事大全        每周五是全校的阅读日,按计划在星期一的早读时间,教师就要向学生推荐一本或几本书籍,让他们先读,然后在星期五的集体阅读时间再集体读并分享读书感悟。针对小学低段的学生,阅读材料的内容不能过于浅显,也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笔者选择推荐《成语故事大全》。怎么推荐才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欲望呢?笔者选取书中内容最精
彩、学生最感兴趣的《返老还童》的故事,声情并茂地讲给他们听,讲到最精彩处,戛然而止,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因为推荐的方式新颖独特,激发了学生迫切要阅读此书的欲望。当天下午就有好多学生购买了这本书,买不到的就和同伴一起阅读,一时间《成语故事大全》风靡全班。等到星期五的阅读日,大部分学生都读完了全书,要求老师再推荐一本,还说之前的书要么太长不想读,要么太短读几行就完了,没意思。而《成语故事大全》的内容精彩有趣,故事内容长短适中,每读完一个故事,都会感觉意味深长,收获颇丰。
        继《成语故事大全》之后,笔者又用同样的方法,让《小学生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占领了学生的“阅读内存”,独立阅读的习惯已经在班里“蔚然成风”。笔者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天空自由飞翔,让书籍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让独立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良好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下,既增强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让阅读交流“百花齐放”
        小学低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属于“喜新厌旧”的类型,在各种电子产品的干扰下,培
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实属不易。若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还能醉心于阅读,并且读得有滋有味,读得爱不释手,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那么,要用什么办法去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何维持他们的阅读兴趣?
        低段的学生喜欢交流,尤其喜欢在教师和同伴面前“显摆”,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说”上做文章。笔者先向学生推荐了《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要求他们读完之后先和家长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星期五的阅读日进行全班交流。听了笔者的推荐与建议,学生欢呼雀跃、喜不自胜,感觉终于能够“一吐为快”了。
        学生期盼的星期五终于到了,笔者刚走进教室,就看到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笔者先不作声,以静制动,看看他们会怎么办,学生全都有备而来,等不及地喊着:“老师,我读完了。”“老师,我先说。”“老师,我知道。”看着学生着急的样子,笔者说道:“那就开始吧。”于是乎,有的学生把《猎人海力布》讲得惟妙惟肖,那语调、那表情,感觉已经提前演练了好多次;还有的学生提出对《精卫填海》故事的质疑……一时间,教室里你说我听,你疑我答,好不活跃。
        案例中的交流场景不仅是学生期盼的,也是教师期盼的,更是家长渴望的。不管是一
篇课文的阅读,还是整本书的阅读,并不是读完了就结束,读完了就换一本,而是要引领学生把自己读书的感受表达出来,在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听听他人的感受。只有学生都能捧着书读、张开嘴说,才能形成一种“百花齐放”般的阅读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主动去读,读得如饥似渴,读得声情并茂,读完一个故事,还想读下一个,读完一本书还想读下一本,这就是语文教师最希望看到的“盛况”,这样的“战果”来之不易,需要精心地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