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还安排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两篇课文。从单元内容主题来说,三篇课文全部写的是童年的故事。“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的名言揭示了单元阅读主题。本单元的教学训练重点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写作训练是“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
文本细读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大家都说”后面为什么只用冒号不用引号?如果用上引号,表示引用的是别人的原话。可是大家说的话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只用冒号,表示大家说的意思相同,但不一定是原话。大家说的话分两层意思,一层是讲牛,一层是讲鹅,因此,中间用分号隔开,表示两者是并列关系。文章开门见山说出牛和鹅的眼睛看人不一样,并且用并列的句式表达,和文章题目“牛和鹅”就呼应起来了。这叫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这一句本可以接在第1自然段后面,为什么作者要把它单独作为一段?为了强调,强调众人的观点对我们小朋友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这就是单独成段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害怕”这是笼统的表达,怎么不害怕呢?“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这就具体写出了不怕牛的表现。这是值得学习的表达方式。请注意这里用的是“触”,“接触”的“触”,而不是“戳”。如果是“戳”的话,可能就是伤害,是恶作剧了。】起外号可是牛像是无所谓似的,只是眨眨眼,把尾巴甩几甩。【“可是牛像是无所谓似的”中的“像”字能去掉吗?不能,因为牛无所谓有所谓我们不知道,只能从它“眨眨眼”“把尾巴甩几甩”的表现中猜测牛是无所谓的。从中可见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精准。】有的孩子还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骑到牛背上去。我那时虽然不敢这样,可是用拳头捶捶牛背还是敢的。【用“有的孩子”的表现和“我”的表现作比较,突出“我”之胆小,为后文“我”怕鹅的故事埋下伏笔。看似无心,实是有意。】
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完全两样了”,哪两样呢?一是远观,二是绕大圈,怕鹅的表现可笑而真实。这段文字和上文欺负牛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俗话说“欺软怕硬”“
先进材料范文
欺小怕大”,可本篇叙述的故事恰恰是“欺大怕小”,因此形成经验反差,更加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是本篇故事的魅力所在。】
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过池塘边,看见有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我们怕鹅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马上都不说话了”,生怕惊动大鹅;“贴着墙壁”,生怕被大鹅发现;“悄悄地走过去”,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怕大鹅到如此地步,真是妙笔传神,让我们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时,有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要引它们来,就吁哩哩哩地叫了一声。【顽皮孩子的恶作剧写得真实可信,那“吁哩哩哩”的叫声,在作者的心里可谓胆战心惊。从叙事行文角度上看,这叫平地里陡起风波,引发故事向后续发展。这也是故事走向精彩的转折点。】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鹅的表现写得特别传神:“竖起头来”,为什么不用“抬”“昂”等词?“竖”写出鹅脖子之长,像长杆一样竖起来。“侧着眼睛看了看”,为什么要“侧着眼睛”?因为鹅的双眼长在头的两侧,所以为了看清东西往往侧着脑袋。我个人以为“侧着眼睛”改为“侧着脑袋”似乎更为准确。“一摇一摆、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中的“一摇一摆”写出鹅走路的特点,正因为走
路一摇一摆,所以才会有“神气”的感觉。“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写出了鹅走路的特点,也是“神气”的具体表现。】
孩子们惊呼起来,急急逃跑,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我吓得脚也软了”,突出“我”的胆小。“脚也软了”应改为“腿也软了”,腿软是生理表现,脚一般是不会软的。】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它赶上了我,吭吭,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啪嗒啪嗒”“吭吭”“吭吭”,象声词的运用多么逼真,让我们仿佛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似可斟酌,“我”在前面跑,鹅在后面追,鹅如何能咬住“我”当胸的衣襟?也有一种解释说“我”一边跑一边扭头往后看鹅,在“我”扭头往后看的时候,鹅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似乎也说得通,更突出了“我”逃跑时的狼狈样。这可能成为教学时师生讨论的亮点处。】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从“当时”“大概”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因为时过境迁,对当时的话语记得不清楚了,故用上“大概”表达。如果因为记不清楚就省略可否?可以是可以,但就不生动了,不能突出“我”当时惊恐万分的情态。写上当时“我”的喊叫,就仿佛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从“
吃我”“咬死我了”看出作者对鹅是多么惧怕呀!】云南所有二本大学排名
也许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公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跟它一样高呢!其他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作者用“拖”“啄”“扇”“扑打”等动词逼真地写出了老公鹅的凶猛,突显了“更惹怒”的表现。同时写“其他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这样有详有略,有重点突出,有次重点点缀,把一鹅欺负“我”的场面写得如此生动逼真。】
就在这时候,池塘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飞快地走了过来(这些,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是完全昏乱了)。【小括号内文字起到解释作用,“我”的注意力全部在大公鹅身上了,哪里还能注意到池塘里的金奎叔呢?】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的胳臂比我的腿还粗。他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握住了鹅的长脖子”,似可斟酌!可否改成“抓住了鹅的长脖子”或“捉住了鹅的长脖子”。因为“握”一般用在“握手”“握管”“握拳”等方面,本义是指手把持住物品后就保持这个动作相对不变。因为鹅是大活物,乱蹦乱跳的,用“握”字略有不妥。“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写出了鹅被抓住脖子后想抵抗的表现,但是既然脖子已经被人抓住了,头就难以灵活动弹了,因
此改成“想用嘴啄他”更为准确,仅仅是鹅有这个想法,但是它已无能为力了。】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它张开翅膀,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这一下,其余三只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塘里,向远处游去。【一个“提”、两个“摔”,写出了金奎叔制服大公鹅的力气之大,速度之快,动作之潇洒。哈哈,“我”那么惧怕的大公鹅在金奎叔的手里就像酒瓶那样随手一扔,就被彻底制服了。之前大公鹅欺负“我”是那么神气,现在被金奎叔摔得是那么狼狈,前后对比是多么鲜明!】
这一摔是那么痛快,远处的孩子们全笑了起来,我也挂着泪笑了。一切的恐怖,全消失了。因为在金奎叔的手里,鹅是那么弱,那么可笑,它,不过跟一个酒瓶子一样罢了!【“这一摔是那么痛快”写出“我”内心的感受,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大快人心!“我也挂着泪笑了”写得真实,写得传神,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最后一句是长句子,但是读起来丝毫不感到冗长,为什么?句式有变化:“鹅是那么弱,那么可笑”,句式整齐,是长句中的短句式,读起来流畅,有韵味。“它,不过跟一个酒瓶子一样罢了!”“它”后面加一个逗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如果把中间的逗号去掉,效果就差多了。这就是恰当运用标号的妙处!】
金奎叔帮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看把你吓成这样。”
我说:“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哇!”【金奎叔的语言很符合人物个性,很传神。相比而言,“我”的回答好像不大符合孩子的特点,太成人化了。如果改成:“鹅太大了,鹅太凶了,它把我们看小了哇!”是不是更符合“我”作为娃娃的语言特点?】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摔到池塘里去。记着,霖哥儿,下次可别怕它们。”【这里金奎叔用“掐”和“摔”两个字特别传神,表达了对欺人者的痛恨之情。】
我记住金奎叔的话,从此不再怕鹅了。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也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下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金奎叔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我”对鹅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当“我”心里不再怕鹅了,鹅在“我”眼里仿佛也改变了形象,它只敢“吭吭叫几声,扇几下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对鹅是这样,其实对待一切困难何尝不是如此呢?你软它就硬,你硬它就软!这是人生的哲理!本段中“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似可删去,这句结论缺
乏事实支撑,金奎叔是比它强,可小作者未必比它强。】
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我觉得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平白地去欺负它干吗?【改变了对鹅的态度,也改变了对牛的态度。是啊!“我们平白地去欺负它干吗”呢?因为,“我”深受其害啊!只有经历过、体验过的人才会有切身感受。这叫实践出真知,体验出真知。不欺软怕硬,不以大欺小,这是可贵的经验。】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虽然是一句话,但终身难忘,影响一生。】
特欣赏
《牛和鹅》最大的写作特是对比手法。短期计划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冰心的名言《牛和鹅》的对比手法在文章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其一是牛和鹅的对比。
题目上的对比。作者用“牛和鹅”作题目,对比明显。牛那么大,鹅那么小。牛能帮人犁田,是人的好帮手;鹅能帮人做什么呢?为什么把它俩放到一起去呢?两个好似没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发读者诸多思考。
牛眼和鹅眼的对比。开篇就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牛那么大却怕人,鹅那么小却欺人,原来秘密都在眼睛里,特别有趣,一下子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们对牛和鹅态度的对比。开始因为我们都相信这句话,所以我们对牛一点也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但是看到鹅就怕得要命:“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那么大的牛,人人都去欺负它;那么小的鹅,人人见了却躲得远远的,两者对比是那么鲜明!
文章结尾处我们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我记住金奎叔的话,从此不再怕鹅
了”“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文章首尾对牛和鹅的态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二是“我”和鹅的对比。
“我”是刚入学不久的小男孩,照理应该是阳光活泼、胆大调皮的。可是文中的“我”在大公鹅面前却胆小如鼠,变成了窝囊的倒霉蛋,让人看了哑然失笑。你瞧“我”在大公鹅面前的表现:
——“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
——“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
——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跟它一样高呢!
你再瞧瞧大公鹅在“我”面前的表现:
——“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它赶上了我,吭吭,它张开嘴,一
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
——“其他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其三是“我”和金奎叔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