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
思乡像浓烈的酒,令人回味,余光中的思乡伤感文风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乡愁》仅用百余字,便娓娓道来了先生的思乡之情,四个“愁”贯穿于“乡”中,仅用意象便清晰地表达了思念与遗憾。
一、解构《乡愁》思乡文风的构思
作为一个阔别大陆20年的游子,浓厚的思念之情让他写下了经典诗篇——《乡愁》。全文借物抒情,排比的手法使遗憾有一种穿其一生的无奈感,相同的范式,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遗憾:先生儿时,遗憾在长久未见其母,只能以信传情,这是第一愁;先生新婚,这时遗憾在工作、感情两难全,这是第二愁;先生中年,慢慢和生命做道别,隔着一块碑的残酷,千言万语难道别,这是第三愁;先生离乡,未能回到大陆,这是第四愁。
这四种愁正代表了中国思乡诗的几个传统母题——乡情、亲情、爱情、祖国情,与中国思乡题材古典诗歌遥相呼应。“母题”因其契合了民族共同的情感心理而具有典型意义,所以被不断重复,《乡愁》中将亲情、爱情与乡情合写的方法,可以追溯到《诗经》;家国之情与乡情合写,则可溯之《离骚》。余光中曾言,“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一种历史归属感”,诗虽短小,却举重若轻地涵盖了传统思乡诗文的所有母题,同时作者对每一个母题的刻画都浅显而精到。
“然而,那道浅浅的海峡,却生生阻断了这种思念为乡愁所困的诗人,其情何以堪?唯有击筑引吭,慷慨而歌,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其中的 “情何以堪”,表达出了先生伤感文风的动机:海峡虽浅难以跨越,坟墓虽矮难以忘却。因此先生慷慨而歌:一张邮票,一张船票,多少的思念?无尽的思念……在这种
乡愁诗肉体与灵魂相隔的情况下,平平无奇的辞藻反而蕴含着最强的张力,表达了最充分的情感:我想念家乡,我想念母亲,我想念妻子,我想念祖国。这是游子的希冀,让卷前的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遗憾。
《乡愁》四节中,与母亲相关的有两节之多——母亲是游子生命的故乡,游子与母亲别后重逢,母亲却是坟墓一座——“何处是老母?荒烟衰草丛里,有新坟无数”,生离且死别成永诀。把坟墓巧妙地对应出死的这种结局,没有用“死”字来得生硬直白,却比提及“死”字更富有形象性,令人悲痛。思念至真至深, 就会引发情感“地震”。余光中在诗歌中集中了所有的悲情因子:别家别母,一别数十载,并且是死别,这本身就足以使文章的情感达到了极大的高度。先生还“采用《诗经》确立的具有‘原型’意味的复沓章法”,叠加的愁绪也会使得文中的伤感呈指数级的飞跃。通过时间的复沓,先生的每个时期都充满着遗憾,贯穿其一生,孕育了伤感的文风。
二、解读其他作品中的语言范式的格律
在《乡愁四韵》中先生的伤感与遗憾体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他欣赏和取法李商隐和王维的诗,特别
赞赏他们严密而又灵活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上的首尾相衔,巧接连环以及曲折奥妙、虚实相生的效果。”每一节首尾衔接,选取了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蜡梅香的意象。长江之水是祖国的血管,滋润着祖国人民;海棠红是海棠花,它的花语有着相思之意;雪花白是北国的大雪,慢慢地飘下来,使人有着沉浸式的感受;蜡梅香是寒冬的蜡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似平静,暗含伤感。和《乡愁》一样,《乡愁四韵》也采用了复沓的手法:《乡愁四韵》每一节中都有复沓:如第一节的“长江水”用了5次,后面每一节的意象,皆是如此。
[摘  要]通过分析《乡愁》及余光中的其他作品,对余光中先生独具匠心的思乡文风进行研究,分析游子对乡愁怀有的无奈和惋惜。通过解构思乡文风的构思,解读语言范式的格律,分析其作品是如何深入人心、扣人心弦的。就乡愁复杂的内涵展开讨论,探讨了作品反映出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余光中;《乡愁》;语言范式;思乡文风
思乡伤感文风在诗歌中的应用
—以余光中《乡愁》系列作品为例
李大同1  孙泊桥2  焦云帆3  崔子健4
038《名家名作》·评论
严沧浪说:“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乡愁四韵》中,诗人有意打破常规颠倒语序,“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蜡梅香”,用“海棠”突出“红”得鲜艳;用“雪花”来强调白得晶莹纯澈;用“腊梅”来强调“香”,突出清香四溢、沁人心脾,似是母亲的气息。别致的搭配,诗人的匠心独运,带来别样诗味。给我的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颜化作意象,使得先生想念家乡,思念祖国大陆。
《春天,遂想起》也蕴含着思乡之情,但与偏向借物抒情的《乡愁》《乡愁四韵》呈现风貌有所不同。文中有两个“我”,两个“我”交替展示自己的视角。一个是追忆江南的“我”,另一个是被追忆的、在江南生活的“我”,两个“我”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在对话与追忆之间,有作者个人的记忆,也有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回忆中历史人物的“存”、美好体验的“可得”与现今的“不存”“不可得”形成鲜明落差,在物是人非中增添无限乡愁的伤感。如果把《春天,遂想起》当作一个叙事性文本,那么“我”像一层毛玻璃,读者隔着这层玻璃和作者一起观察着江南,此时的江南发生的事件是由这层玻璃筛选过的。余光中以唐诗里的江南开篇,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江南记忆。现实中的“江南”是一个并不十分广阔的地理区域,但在历史的深度上却可以无限延展,像一个见证者、一个纪念碑。“逃了西施”“失踪了范蠡”“乾隆皇帝的江南”,每个人物都不孤立,都映照着一部历史。打开历史的深度后,回忆的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想起了妻子,想起了母亲,这让诗文逐渐走出公众的共同回忆,成为先生怅然的自语。“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这是母亲的呼唤,是故
土的呼唤、祖国大陆的呼唤,也是中华文化传统对先生的呼唤。这是内心深处认同的东西,呼唤的正是心中最为深切的渴望。
先生有许多诗都写到死亡——他人的死亡,自己的死亡。在谈论他人的死亡,尤其是母亲离世时,他毫不吝惜笔尖流出的伤感,但谈及自己的死亡,他的语言更多是富有力量感的。写《当我死时》的那一年,他在美国密歇根湖旁边一所大学教书,漆黑的冬夜,孑然一身,对故国的思念再也无法抑制。那年他38岁,已想到死后葬在哪里,但这不是阴郁中的一曲悲歌,而是带着最瑰丽的想象。想象中的他充满壮志豪情,将死亡的话题注入宣泄的快感,注入中国人的自豪与气魄。他的心与祖国的心牢牢贴在一起,恨不得肉体也与祖国的土地融合,让自己与国土不分你我,这让他与祖国远隔重洋显得尤为残忍。心理距离极近而物理距离极远,这样的落差在积极高昂的语言之下埋藏下厚厚一层无奈与伤感。
三、分析乡愁的内涵与外延
有别于中国传统乡愁题材作品中表达的对乡土田园生活的眷恋或对离乡后坎坷人生的感慨,乡愁诗的寻根思想包含了更加复杂的维度,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演变下,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与有家难归的惨淡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催生了乡愁的第一重含义——惆怅与绝望。《舟子的悲歌》中游子终于得以在梦中满怀童心返回故乡扑向老母时,却只见坟茔遍地,荒野凄凉。
诗歌中乡愁情感更加丰富——颇有自我疗愈之感。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恐怕只有“当我死时”,“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如诗中用眼睛、饕餮地图代替回乡,诗人通过乡愁诗的创作,借助想象的手段回忆故国家园,来补偿思乡之苦,宣泄积郁已久的负面情感。
与此同时,离乡愈久,对故乡也愈陌生。故乡是否还是记忆中那般模样?但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愁成为先生永远的羁绊。《独白》中“祖国已非少年的祖国/纵我见青山一发多妩媚/深圳河那边的郁郁垒垒/还认得三十年前那少年?”道出了乡愁的更深层含义:不但是咫尺天涯的地理阻隔,更是旧时难再的光阴轮转。
乡愁还具有浓厚的文化性质,先生曾说“远适异国,就算是待遇不薄,生活无忧,但在本质上始终却是一种‘文化充军’”。《我之固体化》中写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在他国文化迥异的环境下,更能体现出文化乡愁“对精致文化传统的留恋”。自幼熟读中华文化经典的先生在乡愁诗中贯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和写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如诗如画的古典韵味,在这种传达媒介背后的文化内核,蕴含了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结晶与人文心态,也赋予了文化乡愁的丰富意蕴。
从难归故里的惆怅绝望到苦中作乐的诗歌疗愈,再到近乡情怯的生疏恐惧,乡愁含义的复杂深刻与贯穿所有诗歌的文化认同,构筑起诗歌强大的精神感染力:是对民族情怀、文化传承和时空上更为宏大的乡愁的追求,在令人动容的同时有超越地域与时间的影响力。“总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
一种力量向外走,一种力量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理解乡愁的普遍性意义重大。什么是乡
039
愁?一山,一水,一乡音,一稚友……都是乡愁的开关。乡愁是那“回原乡”的驱动力,每个人在心中都拥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眷恋情感,使得先生的伤感思乡文风深深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四、对余光中乡愁诗文风研究的现实意义
余光中诗作在当今文坛创作具有借鉴意义,对理解乡愁的深层次含义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乡愁》系列作品的研究,可以效仿语言格律、复沓手法等写作特点,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使用的语言与意象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文学的传承性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乡愁诗的结构与表达效果可建立起 “思考坐标系”——即肉体与灵魂相隔时,这一类思乡文学的研究。
民族感情是一种最普遍的、本能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诗,实际上就是民族层面的《游子吟》,余光中先生穿着“游子之衣”,但可惜的是,慈母不在身边,于是,他便将自己的“游子之衣”看了又看,内心一遍遍地想着慈母手中的衣线,这就是典型的体民族情感的代表性表达,使得游子的物理距离到心理距离之间架起的“桥梁”越来越通畅。
五、结语
一个人是一人,因为一个人中蕴含了一人的共识。中国人的乡愁历史悠久而凝重 ,不管居于异乡成就多么辉煌,总要荣归故里;不论身在何处漂泊无依,总想叶落归根。以余光中先生为代表的文人,为游子们发出了强有力的呐喊,在他的背后,还有着千千万万的游子,同样有着千千万万的心声。中国文人拥有浓郁的乡愁情结 ,它存在于空间层面是地域乡愁,它存在于时间层面是历史乡愁,它存在于心理层面是文化乡愁,乡愁文学成为一种中国文学艺术的典型性审美风格。
参考文献:
[1]孙绍振.余光中的四种乡愁[J].语文建设,2011(Z1):83-87.
[2] 杨景龙.“母题”“原型”说《乡愁》:余光中《乡愁》的文本细读[J].名作欣赏,2004(11):105-111.
[3] 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 1917-2015[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4] 何元俭,陶健.从意象间的关系看《乡愁》的主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9(9):35-36.
[5] 曾锦华. 余光中诗歌中的“母亲”意象——原始悲情大放异彩[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17.
[6] 王步高.大学语文(全编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 马才栋,程鹏. 浅析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创作特点[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4):33-34,97. 
[8] 陈义海.一样的乡愁 不同的节奏:余光中《乡愁》《乡愁四韵》鉴赏[J].名作欣赏,2004(7):67-70.
[9] 吕政轩.一种乡愁 两种滋味: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比较分析[J].名作欣赏,2009(21):44-45.
[10] 叶小芳.余光中乡愁诗“文浅易,意悠远”的艺术浅析:以《乡愁》、《乡愁四韵》为例[J].电影评介,2013(9):86-87.
[11] 周恬.时空交错的乡愁阐释空间:愁到归时方始休,隔水观故国的余光中乡愁诗[J].名作欣赏,2018(30):122-125.
[12] 黄维樑.消失了,满天壮丽的霞光:余光中诗文里的生与死[J].华文文学评论,2019(00):1-22.
[13] 张昕.从文学功能解读余光中的乡愁诗[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3):64-66.
[14] 吴乐央.绵绵乡愁幻化出一方情感世界:解读余光中和他的乡愁情结[J].唐山学院学报,2003(2):53-55.
[15] 余光中.余光中诗歌选集[M].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69.
[16] 董桥.乡愁的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05.
[17] 蒋朗朗.台湾文学乡愁母题及其嬗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101-109.
[18] 杨和平,肖华.把孤岛连成大陆[N].南方周末,2017-12-28(04).
[19] 尹银廷. 论余光中的乡愁诗[J]. 东岳论丛,2002,23(3):123-125.
[20] 杨帆.大爱轻言,大爱永恒: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的爱国情怀[J].才智,2010(3):152.
作者简介:
李大同(2002—),男,山东济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孙泊桥(2002—),女,山东枣庄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与传媒。
焦云帆(2002—),男,山东菏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天文学。
崔子健(2001—),男,山东济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作者单位:1.澳门科技大学 2.中央财经大学3.南京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