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让我们荡起双浆
教学内容:学唱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题冃
《让我们荡起双桨》,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诗由少年儿童荡起双桨泛舟北海写起,先写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第一小节描述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彩鲜艳和谐,令人陶醉。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景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歌词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感到无比愉悦的真切感受,同时又充满童趣。第三小节则由尽情欢乐中的少年儿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表达了少先队员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感激之情。“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
风。”在诗歌三个小节的末尾重复出现,丰富了诗歌意境,读来亲切感人,这也是本课结构上的一个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的声音,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快乐心情。
2、学生能根据科尔文手号唱准音和谐的进行合唱。并能掌握和体会波浪形旋
律进行方式的知识及其作用。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3、学生在学唱中体验音乐与生活、自然的交融关系。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
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优美的声音,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快乐心情。
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科尔文手号的提示和谐演唱二声部合唱,并能掌握和体会波浪形旋律进行方式的知识及其作用。
教学方式方法:聆听、感受、多媒体课件、科尔文手号、教师范唱、律动、师生合唱、听琴学唱、铃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1、师:同学们,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注意力最集中,你们看我的手画的是一条
什么线?(教师画波浪线)
2、教师再弹波浪形进行的两个乐句。让学生听辨体会说说旋律的进行方式。
(书中37面)
3、出示旋律讲解降E大调的调式主音及音阶,说说这段旋律是由哪些音构
成的,并用科尔文手号表示出来。
4、分析节奏,八分休止符。
4、用“啦”模唱旋律,进行发声,声音要求:优美柔和。
三、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小船的图片,问:同学们在公园划过船吗?让我们来听一首歌做做划船的动作吧!播放歌曲视频,感受歌曲情绪、速度、节奏。
四、教师简介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1955年拍摄的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主题曲。这首由刘炽先生作曲,乔羽先生作词,旋律优美、节奏轻快的歌曲,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横跨半个世纪,影响了足足三代少先队员。并于2002年在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课本上被选为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的主题曲,为新中国最受儿童喜爱的歌曲之一。这首歌在五十年代可谓是红遍华夏大地,能够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深受喜爱。它实际上是电影故事片《祖国的花朵》中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摄制完成的,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儿童影片。
五、分男女声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说说每段歌词抒发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六、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和高声部,用科尔文手号提示学生唱准音。
七、教师范唱第二声部。
八、学生听琴看老师手号唱第二声部。
九、教师用手号提示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尝试性的合唱。十、教师弹琴两个声部合唱。
十一、学生完整的用优美的声音合唱。
十二、用领唱合唱的形式加入表演动作一起完整的快乐演唱。(合着节奏第一部分划船,第二合唱部分两边摇)
小结下课:今天同学们感受了划船的幸福,用歌声表达了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有机会大家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能够去体验一下划船的快乐!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这节音乐课吧,请同学们听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本课的难点是学生能根据科尔文手号的提示和谐演唱二声部合唱,并能掌握和体会波浪形旋律进行方式的知识及其作用。在看手势唱准音后,我发现学生基本能随着琴声完整的唱歌,最后在教唱二声部合唱时因为有了手势高低的对比所以两个声部音准较好,也很清晰,比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