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爱你,决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句诗出自舒婷的《致橡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爱你,应当是爱你的全部,不仅爱你的才华,也该包容你的缺点。如果像凌霄花,借你高枝炫耀,也许只是想炫耀你有的而我没有的,而你没有的,如果我闭口不谈,那就是只爱你好的那一面。这种爱,也许不长久,因为我炫耀惯了,所以很多方面我都想炫耀,这样就会导致我想让你变得完美,从而催生一种改变你的态度和想法。但是改变一个人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我自己也不完美。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她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该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致橡树》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本诗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塑造了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这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从而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最美好,最让人感觉舒服的一段爱情,是你可以在他身边,随心所欲的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不去一味的向外人炫耀,你到了一个多么优秀多么合格的爱人,不去满世界的秀恩爱,以收获别人艳羡的眼光来获得满足。更是不从头到尾完完全全的依赖另一半,借助他的翅膀,带你飞向更高的天空。
在爱情当中,两个人可以不够对等,也许其中一方没有那么优秀,但我们一定要在他面前做那个不卑不亢的自己,不因为他的完美而自卑羞怯,也不因他的千般好万般好,而让自己狐假虎威,把这段感情当做踏板,更是从来不顾虑另一半的想法,只顾着让自己变得更好。
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是齐头并进,手牵手一起努力,一起享有成功的。如果一个人只把爱情当做是通往成功的阶梯,怀揣着自己的小心机和小算盘,不怀好意的接近另一个人,那么你的行为根本不配称作喜欢。
真正的爱不该含有任何的功利,不该有任何的欲望,只是简简单单的想和你在一起,仅此而已。
1、原文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如果你还爱我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2、创作背景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3、全诗鉴赏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4、人们在评价《致橡树》时说
谢冕对《致橡树》评价时说:舒婷的诗出现在中国结束类似中世纪那样愚昧黑暗,面对世界现代文明的时代,它成为人的独立自尊的宣言,不仅爱情中的男女平等,所有的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她无言的谴责了对人的凌辱和践踏。
王光明对这首诗评价说: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民粉碎了“四人帮”,这标志着这民族的觉醒,是一个以批评和进取为基本特征的觉醒的一代,而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恰好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意识和人生理想。
李新宇评价《致橡树》时说:舒婷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情爱,而是一种新的恋爱观,女性获得独立人格和自由的恋爱观。这是80年代中国女性对于传统道德和传统女性人格的反叛,这里呼唤的依旧是丢失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