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学》、《中庸》、《论语》、《孟⼦》。“五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
秋》由于⽂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
传》、《⾕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
帝。
五经四书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学》、《中庸》、《论语》、《孟⼦》合称为四书,为儒家
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百年来,“四书”在我国⼴泛流传,其中许
多语句已成为脍炙⼈⼝的格⾔警句。其中,《论语》、《孟⼦》分别
是孔⼦、孟⼦及其学⽣的⾔论集,《⼤学》、《中庸》则是《礼记》
中的两篇。⾸次把它们编在⼀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
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提倡这⼏部书了。他们认为,《⼤
学》是孔⼦讲授“初学⼊德之门”的要籍,经曾⼦整理成⽂;《中庸》
是“孔门传授⼼法”之书,是孔⼦的孙⼦⼦思“笔之⼦书,以授孟⼦”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
研治儒学最重要的⽂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
《孟⼦》、《⼤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因为它们分别出
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物孔⼦、孟⼦、曾参、⼦思,所以称为
“四⼦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
《⼤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的注释因
为引⽤他⼈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
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学》、《论语》、《孟⼦》、《中
庸》,是按照由浅⼊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因为《⼤学》、《中
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便,⽽把《中庸》提到《论语》
之前,成了前年通⾏的《⼤学》《中庸》《论语》《孟⼦》顺序。由
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的学说,⼜有他⾃⼰的独特见
解,切于世⽤;⼜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
学”地位的⽇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
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
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
元制,衍出“⼋股⽂”考试制度,题⽬也都是出⾃朱注《四书》。《四
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
还被编⼊⼩学教科书。
《⼤学》
  《⼤学》原本是《礼记》中⼀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弟⼦
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推崇《⼤学》
(与《中庸》),⾄北宋⼆程百般褒奖宣扬,甚⾄称“《⼤学》,孔⽒之遗书⽽
初学⼊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程思想,便把《⼤学》从《礼记》中抽
出来,与《论语》《孟⼦》《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
成了《四书》之⼀。按朱熹和宋代另⼀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学》是孔⼦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中庸》
  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般认为它出于孔⼦的孙⼦⼦思(前483年-前402年)之⼿,《史记·孔⼦世家》称“⼦思作《中庸》”。⾃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推崇《中庸》(与《⼤学》),⾄北宋⼆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从《中庸》和《孟⼦》的基本观点来看,也⼤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致写定于秦统⼀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式已不同于《⼤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是撮取⽂章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及其学⽣⾔⾏的⼀部书。孔⼦(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今⼭东曲⾩)⼈。儒家学派创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的学⽣及其再传学⽣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艺等诸多⽅⾯,内容⾮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精炼⽽形象⽣动,是语录体散⽂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
格的编纂体例,每⼀条就是⼀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紧密联系,只是⼤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论语》编校成⼀个新的本⼦,并加以注释。郑⽞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贡献很⼤。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孟⼦》
  《孟⼦》是记载孟⼦及其学⽣⾔⾏的⼀部书。孟⼦(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舆,战国中期邹国(今⼭东邹城东南⼈),离孔⼦的故乡曲⾩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学说的继承者。和孔⼦⼀样,孟⼦也曾带领学⽣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的⼀样不被重⽤,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万章等⼈著书⽴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七篇。”(《史记·孟⼦荀卿列传》)赵岐在《孟⼦题辞》中把《孟⼦》与《论语》相⽐,认为《孟⼦》是“拟圣⽽作”。所以,尽管《汉书·艺⽂志》仅仅把《孟⼦》放在诸⼦略中,视为⼦书,但实际上在汉代⼈的⼼⽬中已经把它看作
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帝把《论语》、《孝经》、《孟⼦》、《尔雅》各置博⼠,便叫“传记博⼠”。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楷书⼗⼀经刻⽯,其中包括了《孟⼦》,这可能是《孟⼦》列⼊“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了《孟⼦》,正式把《孟⼦》提到了⾮常⾼的地位。元、明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的必读书了。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
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
都经过儒家创始⼈之⼀的孔⼦的编辑或修改。
《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篇),是西周初⾄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去其重……”(《史记·孔⼦世家》),据传为孔⼦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
分,“风”为⼟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还有“赋”、“⽐”、“兴”这三个修辞⼿法。此书⼴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活各⽅⾯,被誉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今。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尚书》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百篇,秦代焚书后(也可能是项⽻⽕烧咸阳造成流失,亦或秦⼆世之后战乱流失。虽然始皇的法治与“诗书”中的“王道”治国有偏差,以始皇的明睿不可能做毁灭⽂化之暴举,咸阳应存有“诗书”的正本,所
谓“焚书坑儒”不过是政治需要,雷声⼤⾬点⼩。不能望⽂⽣义为“焚掉所有书籍,坑杀所有儒⽣”。历史有待验证,此处不可偏信偏听,特此注解),汉初仅搜集到⼆⼗九篇,⽤当时通⾏的⾪书写定,称今
⽂《尚书》。汉武帝时,从孔⼦故宅中发现⽤古⽂字写的《尚书》,⽐今⽂《尚书》多⼗六篇,称为古⽂《尚书》,这⼗六篇不久亡佚。晋⼈伪造古⽂《尚书》⼆⼗五篇,⼜从今⽂《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尚书》共为五⼗⼋篇,也称古⽂《尚书》。《⼗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术的这种古⽂《尚书》。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章选
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语类·卷⼋⼗七》),是⼀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戴礼记》;另⼀种,也便是我们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九篇,称《⼩戴礼记》。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周易),是传统经典之⼀,相传系周⽂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1] 。《经》主要是六⼗四卦和三百⼋⼗四⽘,卦和⽘各有说明(卦辞、⽘辞),作为占⼘之⽤。《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辞的七种⽂辞共⼗篇,统称《⼗翼》》,相传为孔⼦所撰。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的修订。就因⽂字过于简质,后⼈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解释和说明,称之
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传》,公⽺⾼《春秋公⽺传》,⾕梁喜《春秋⾕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儒家经典。
  《公⽺传》与《⾕梁传》是为解春秋之笔法,释《麟经》之精妙,但于《麟经》并⽆后续纪年。《左传》也称《左⽒春秋》、《春秋古⽂》、《春秋左⽒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孔⼦所著《麟经》之续,同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故与《麟经》并列。《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认为是战国初年⼈据各国史料编成(⼜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从它⽴于学官,后来⼜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NQJ0108·欢迎您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