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风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风俗 篇1
扬州端午节的风俗
提到吃,就不得不说端午的特食品——粽子
扬州的粽子和嘉兴的粽子有所区别。嘉兴粽子松软可口,而扬州粽子却紧实有嚼劲。
扬州人包粽子喜欢用鲜肉、香肠、红豆、蜜枣等,形状也有斧头、小脚、三角等类型。
扬州人的端午宴要有“十二红”,代表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月月红火。
烧仔鸡、红烧肉、红烧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拌黄瓜、拌凉粉、拌西红柿、咸鸭蛋……
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龙虾也算“一红”上了端午宴的餐桌。
雄黄酒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所以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
穿
端午节当天,大人会给家里的小孩挂上百索子,寓意辟邪。据说,戴五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还有“鸭蛋篓”,也是用五丝
线,编织成盛放鸭蛋的篓子,挂在胸前。甚至还有将蚕豆煮熟,串成珠链,也是悬挂用的。
“百索子”和“鸭蛋篓”
为了辟邪,小孩子们还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吃完“十二红”,喝过雄黄酒,是不是该划龙船赛龙舟了呢?
端午节划龙船赛龙舟是旧时扬州最热闹的风景。清人《望江南百调》中说:“扬州好,午节赛龙舟,蟹足八支争打浆,猪脬几个比抛球,夺标闹中流。”扬州人还有一句俗话:“又吃粽子又划龙船”,用以调侃那些“鱼和熊掌兼得”的人。
一天的活动圆满结束后,是不是该享受下扬州人的水包皮的生活了。过去扬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就应时推出香草洗浴,将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
池里,让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预防在夏天害皮肤病、生疮生疖子。
江苏端午节的风俗
【苏州——纪念吴将伍子胥,斗草施药百姓忙】
苏州端午节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是苏州极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伍氏后人会在端午聚集苏州。苏州还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来纪念伍子胥。根据记载,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早年苏州的端午,药店施药也是一个重要习俗。因为端午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被毒虫咬伤。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毒虫咬伤的常用药。端午节谚语
【南通——家家都有一盘抗倭“和菜”】
南通人端午的中餐菜肴丰盛,几乎家家都会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丝、虾仁等和起来炒的一只菜,谓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传说:相传明代通地屡遭倭寇骚扰,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来侵犯,抵御的青壮年们仓卒之间,混和着肴菜饱食一顿,然后奋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飞胆丧。为了纪念这次大胜,吃“和菜”的风俗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淮安——女儿节还得吃馊粽子?】
淮安人不仅在端午当天吃粽子,还会在五月初六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馊粽子(当然不会是真的馊粽子啦)。
因为隔了两宿才回家吃,故称吃馊粽子,古称“接女归宁”,所以端午节在淮安又称女儿节。关于女儿节,古文中有不少记载。蔡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道:“凤仙花即透骨草,
又名指甲草,五月花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红年乃消。”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说:“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盐城——东台人民对红萝卜爱得深沉】
盐城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习俗。相传,此俗源于清朝的农民起义。同治元年,李鸿章旗下有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横行无忌。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美丽俊俏,顿生歹念,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也惨遭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纵身投河自尽。沈母见状,痛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一家四口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到县衙击鼓鸣冤,知县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
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
俗至今仍然存在。
【镇江——雄黄酒和《白蛇传》的起源】
每逢端午,不少地方的人会给小孩子穿上五毒衣、老虎鞋,额头用雄黄酒画“王”字,而这些习俗,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流传民间的故事《白蛇传》,是以雄黄酒解蛇毒,现白蛇原形。故事中法海所在的金山寺就在镇江,因此这种习俗,在镇江十分盛行。
镇江人也有“过端午,吃十二红”的习惯,“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苋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这不仅是一顿简单的午饭或晚餐,同时也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美好愿望——团圆、健康、幸福。
【泰州——芦苇荡里,采叶会船】
端午粽子不仅馅料千差万别,连粽叶都各有千秋。北方的粽子叶一般是箬叶和竹叶。江苏
人多用芦苇叶。在泰州,农家裹粽子,必须得去芦滩采摘新鲜的芦叶。人们三五成,将一片一片苇叶采下扎好。回家将苇叶放铁锅里用水煮沸,再捞出来放在水桶内待用。
泰州还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告诉人们,只有端午以后天气才真正炎热起来,不必担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粽子也因此有了时令象征意义。
旧时的泰州不仅会在端午赛龙舟,里下河一带从春天开始还有“会船”习俗,延续相当长时间。姜堰、泰兴某些地方上的人们会踏上小船,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苇荡里泛舟,舟上之家,则要在船上进行一些以货换货的商品交易。
端午节的风俗 篇2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或“天中节”。“端”义为始。“五”与“午”通,故五月初五日“端五”、“端午”。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端午节临近夏至节,夏至日,太阳在黄经90度,居天之中,故又称“天中节”。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插艾悬蒲,佩戴香囊,系长命缕,吃艾煮蛋,喝雄黄酒以及吃粽子、赛龙舟等。
插艾、吃雄黄酒之俗,源自古代的“浴兰”节。《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五月夏至,太阳回归,阴气上升,各种疫病有可能暴发,故古人备兰汤沐浴祛病。此俗至今在民间尚有遗存。济宁地区民间便有端阳节采艾叶、透骨草煎水熏洗治关节炎,采青蒿、龙葵煎水洗烫治疮疖疱疹,采蒜皮、丝瓜叶、艾草煎汤擦洗皮肤预防痱子、湿斑病的习俗。后世,“浴兰”演变为插艾悬蒲等风俗。
古人以五月为恶月,以五日为恶日。五月五日更被认为是不祥之日,连是日所生小孩都是父母克星,不敢养活。战国时期,齐国公子田文——孟尝君五月五日生,其父便曾弃而不举。后虽得保全,其父仍让他每年五月五日躲到外祖父家中去。
“浴兰”、“插艾”等俗,主要是为祓除不祥。屈原便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他选择五月五日投江也绝非偶然。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因报国无门,痛心疾首,于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此后,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殉国的节日。有关纪念屈原的风俗主要有两种,一是吃粽子,二是赛龙舟。俗传端阳节作粽子是为投入江中喂蛟龙,免其吞噬屈原尸身;赛龙舟则为打捞屈原尸首。
旧时,济宁地区端午节家家门前插艾、悬蒲。艾称艾鞭,蒲称蒲剑,用来驱逐斩杀疫鬼邪祟。
是日,人们佩戴香囊,香囊又称“香袋”、“香荷包”,以彩布或锦缎缝制,形制多样、精巧美观。包内装雄黄、冰片、艾末、藿香、苍术等中药,另有一味药“香附”为济宁特产,尤以汶上所产著名,称汶香附。佩戴香荷包有消除汗气、清神爽脑、灭虫抗病之功效。香荷包为少年男子所钟爱,常将其作为赠品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