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赞美长江的诗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__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生翻看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