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弄堂文化与“王琦瑶”的悲剧命运
作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
弄堂里        摘 要:王琦瑶是《长恨歌》中上海弄堂女儿的代表形象,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她关于爱情的一系列悲剧和孕育她思想灵魂的上海弄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她的性格形象以及悲剧命运与弄堂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上海;弄堂;文化;命运
        作者简介:李瑞雪,女,1992年生,湖南怀化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2
        如王安忆在作品里所说的,上海的弄堂里栖居着上海人的灵魂,是上海人的根之所在。王琦瑶作为作品《长恨歌》中上海女人的代表,她的复杂的性格与曲折的命运都是在冥冥中孕育于上海弄堂中的。弄堂的文化决定了她的聪明事故、决定了她的不甘平凡的选择,决定了她那一颗高高抛起最后又无所寄托的心,最终决定了她的生和她的死。她生于弄堂,企图走出弄堂,最终回归弄堂。如果说王琦瑶的命运是一场绮丽浮华而又颠沛流离的悲剧,那么最应该问责的,除了她那与生俱来的美貌之外,就应该是那个称作“皴”的手法的上海弄堂了。
        一、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弄堂文化
        在王安忆笔下,弄堂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背景,高楼大厦只是点和线,是叫弄堂给托住的。弄堂被形容成叫做“被”的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东西。而我们都知道,在国画当中,点和线是明浮标一样的东西,只能那部分晕出来的黑和灰才是国画中呈现神韵部分,这一部分才能体现中国文化中虚实的结合,体现中国文人的智慧和雅趣。这个比喻已经总结性地把王安忆心中弄堂文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然而在这里,弄堂并不是体现雅趣和神韵,它体现的只是中国上海文化中那些道不清虚实的情致与俗套、高雅与庸俗、聪明与懵懂、善良与邪恶、宁静与骚动、期待和绝望的人生的精彩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