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比喻
1、 宝蓝磁盘里一颗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后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窝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 
2、满山的棕榈、芭蕉,都被毒日烘焙得干黄松巻,像雪茄烟丝 
3、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融化在白雪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地,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 
4、薇龙那间房,屋小如舟,被那音波推动着,那盏半旧红纱壁灯似乎摇摇晃晃,人在屋里,飘荡荡,心旷神怡。 
5、从未开过开得这样盛的紫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薇龙只看见她的侧影,眼睛直瞪瞪的一点面部表情都没有,像泥制的面具。 
7、怎么把我当眼中钉似的,只管瞪着我。 
8、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就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的壶里倒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了出来。 
9、 那阳台若是个乌漆小茶托她就是茶托上镶嵌的罗的花 
10、中午的太阳煌煌地照着,天却是金属品的冷冷的白,像刀子一般割痛了眼睛。 
11、他的笑声像一串鞭炮上面炸的稀碎的小红布条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脸上,抽打他的面颊。 
12、她的颈子上有一颗小小的棕的痣,像指甲刻的印子。 
13、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 
14、她的声音灰暗而轻飘,像断断续续的尘灰吊子。 
15、背离的残差向一边请过来,绿的茶叶黏在玻璃上,横斜有致,迎着光,看上去像一颗生生的芭蕉。 
16、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17、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18、地平线上的晓,一层绿、一层黄、又一层红,如同切开的西瓜——是太阳要上来了。
19、堂屋里本就肃静无声,现在这肃静却是沙沙有声,直据进耳朵里去,像电影配音机器损坏后的锈轧。
20、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1、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2、她躺在床上,看着窗子外面的天。中午的太阳煌煌地照着,天却是金属品的冷冷的白,
像刀子一般割痛了眼睛。秋深了。一只鸟向山巅飞去,黑鸟在白天上,飞到顶高,像在刀口上刮了一刮似的,惨叫了一声,翻过山那边去了。
3、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
4、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5、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弄堂里6、那沉酣的空气温暖的重压,像棉被捣在脸上。
7、三朝回门,卑卑褪下了青狐大衣,里面穿着泥金缎短袖旗袍。人像金瓶里的一朵栀子花。淡白的鹅蛋脸,虽然是单眼皮,而且眼泡微微的有点肿,却是碧清的一双妙目。
8、日光像个黄蜂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刺刺地出了汗。
9、姚先生大大小小七个女儿,一个比一个美,说也奇怪,社会上流行着古典型的美,姚太
太生下的小便是鹅蛋脸。鹅蛋脸过了时,俏丽的瓜子脸取而代之,姚太太新添的孩子便是瓜子脸。西方人对于大眼睛,长睫毛的崇拜传入中土,姚太太便用忠实流利的译笔照样给翻制了一下,毫不走样。姚家的模范美人,永远没有落伍的危险。亦步亦趋,适合时代的需要,真是秀气所钟,天人感应。
10、柔滑的软缎,像《蓝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11、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12、他穿过砖砌的天井,院子正中生着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13、正在这当口,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的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拍地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愁绮恨,全关在里面了。 14、我是中国人,喜欢喧哗吵闹,中国的锣鼓是不问情由,劈头劈脑打下来的,再吵些我也能够忍受,但是交响乐的攻势是慢慢来的,需要不少的时间把大喇叭钢琴凡阿林一一安排布置,四下里埋伏起来,此起彼应,这样有计划的阴谋我害怕。 15、乔琪乔和她握了手之后,依然把手插在裤袋里,站在那里微笑着,上上下下的打量她。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
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16、屋顶花园里常常有孩子们溜冰,兴致高的时候,从早到晚在我们头上咕滋咕滋挫过来又挫过去,像瓷器的摩擦,又像睡熟的人在那里磨牙,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龈里发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会掉下来。 17、她穿着乳白冰纹绉的单袍子,粘在身上,像牛奶的薄膜,肩上也染了一点胭脂晕。 18、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19、她的声音灰暗而轻飘,像断断续续的尘灰吊子。 20、他站起身来,一只手抱着温暖的茶壶,一只手按在口面,悠悠地抚摸着,像农人抱着鸡似的。 21、那是个潮湿的春天的晚上,香港山上的雾是最有名的。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溶化在白雾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地,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渐渐地冰块也化了水——雾浓了,窗格子里的灯光也消失了。
【篇二:张爱玲的比喻句】 
梁汉声先生曾说:“比喻在形容之上。”形容往往琐碎繁复,不仅一个精巧的比喻句来得一目了然。我向来敬佩比喻技巧高超的作家,比如村上春树,比如王安忆,比如接下来要细说的这位——张爱玲。 高三的暑假,我在书店里站着看完了所有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着迷到了热和双腿酸痛全在我的感知之外。
记得那时读《创世纪》,读到“他站在她面前,就像他这个人是透明的,她笔直地看透了他,一望无际,几千里没有人烟——她眼睛里有这样的一种荒漠的神气”,我顿时像被下了咒似的,把书一丢,红着脸直着眼想对谁说说心里的感受,无奈身边也没熟人,我只好一个人大声叹气。 潆珠知道他喜欢她,正因为知道,所以必定要摆出这样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子来,即便心里也是喜欢对方,谁料一个女子的出现,这段情便如同断了弦的琴,再没有给人弹下去的动力了。先前的面冷心热,偏给逼到了面冷心也冷。何等凄惨呢。
类似的为情所困的女主人公还有《花凋》里的川娥,“她一天天瘦下去。她的脸像骨架子上绷着白缎子,眼睛就是缎子上落了灯花,烧成两只炎炎的大洞 ,她趴在李妈背上像一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 张爱玲从不写什么革命文章,她只写上海滩里没落淑女的传奇,写战乱年代里婆婆妈妈的小情小爱,可是她给写得这样悱恻动人,一个又一个比喻,或是暗示男女主人公感情发展状况,或是描述他们的心理状态,妙不可言。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有个比喻想必人人知道,“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解说之恐伤其美感,陈上林夕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供君细会。
张爱玲从不对书里的人物做评论,她也从不谈论政治,事实上,她用一个小小的比喻就能完成这一切,比如在《花凋》里有一段对郑先生的出比喻:
“郑先生是个遗少 ,因为不承认民国 ,自从民国纪元起他就没长过岁数。虽然也知道醇酒妇人和 ,心还是孩子的心。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 酒精缸比喻旧体制,郑先生耽溺旧制,不愿成长,如一具浸泡的孩尸那样死气沉沉,这样妥帖的比喻,难为作者怎么想来!
张无心奉献温暖,文章里带着绝望的苍凉感,而她精巧的比喻无疑增加了这份苍凉感,下面举一些例子:“未来是个庞然大物,在花布门帘背后藏不住,把那花洋布直顶起来,顶得高高的,像一股阴风”、“今天这一天可惜已经快完了,白过了,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像乳房里奶胀一样”、“月亮那么答,就像脸对脸狭路相逢,混沌的红红黄黄一张圆脸,在这里等着她,是末日的太阳”、“ 黑暗一点点增加,一点点淹上身来,像蜜糖一样慢,渐渐坐到一种新的元素里,比空气浓厚,是十年廿年前半冻结的时间” 即使某些比喻用华美绚烂,结果反倒是衬托了背后的苍凉,比如《第一炉香》里的“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看上去生机勃勃的景象,其实蕴含着薇龙内心渴望叛逆出逃的淡淡的悲哀。
这样优秀的比喻在张的小说、散文里俯拾即是,连苏童也说过:“张爱玲小说最厉害的就是这样那样聪明机智的比喻。”在文学创作中,比喻被公认为是最有修辞感的修辞手法。一个好的比喻往往是神来之笔,是作者灵感激活的产物,近乎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对之手到擒来的张,不能不说是个天才,她对生活的精准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能力,实在让人讶异。
题外话:张对我的影响,大概就是提醒我在写文章时,少一点啰嗦的描述,多思考事物间的相似之处,精简字数,还有就是,若是细节描写有益于交代人物性情,决不可删去。以上只是就我喜欢的切入点完成作业,若有时间,一定还要分析一下红楼梦对张爱玲的浸淫程度,笑。
【篇三:张爱玲的比喻句】 
张爱玲是比喻句高手:善用通感 认为音符有颜 看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有一些零碎的细节颇有趣味,是关乎通感。主角克莱夫是个音乐家,他的脑海里常常有起伏的旋律,
但是注意!麦克尤恩都是直接用视觉印象来析出这些乐符的。“这正是克莱夫为短笛所谱写的一组转音啊,音乐展现在他面前,那是一段展开的梯子,从阁楼的地板或屋顶的活门滑行着
降落下来,他听到了,捕捉到了,一路下滑的音阶”。“那是乐章结束前的过渡,它是一段古老破旧的台阶,逐渐把人引向桃源。”
通感使很多信息的传递非常结实高效 文学领域中的通感,钱钟书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我们常可以看到所谓通感,或者说移觉。它有时是一种流丽的修辞技术,中国古代诗词里就常常有“寂寞沙洲冷”“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风随柳转声皆绿”这样的句子,直接把官能打通,互相置换,如将嗅觉兑换成温度,颜换算成情绪值,剔除过渡的阐述性段落,造成动态的心理起伏。比如“风来花底鸟语香”。这个句子非常不讲理,但是娇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