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罗曼菲毕生经历简介
1955生于台北,四个月大,随家人迁居宜兰五结乡。
1960五岁开始学舞,一直到小学毕业。
1970进入兰阳女中。
1973考上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
1974随刘凤学习现代舞,并加入新古典舞团演出「秋江」。
张爱玲简介于杨弦第一次民歌作品发表会,演出刘凤学编作的双人舞「小小天问」。
于罗智成的多媒体诗作「给爱丽丝」展跳独舞。
1975于张晓风为基督团契编剧的「严子与妻」编舞。
1976于新古典舞团演出刘凤学的舞剧「洛神」。
大学的老师,诗人杨牧,帮她缴第一堂学费上云门的舞蹈课。
1978大学毕业,随家人移民美国;进入玛莎‧葛兰姆、艾文‧艾利、荷西‧李蒙等舞校习舞。
1979加入云门舞集。
在云门的第一次演出,是林怀民的舞剧「廖添丁」中的舞。同年演出林怀民的「渡海」、「星宿」、林秀伟的「长鞭」、郑淑姬的「待嫁娘」;并随云门首次赴美演出,巡演四十场。
1980于云门演出林怀民的「和风」、「嬉游曲」,以及欧尼斯特‧摩根的「虹的庆典」,首次挑大梁担纲「白蛇传」中的白蛇。
1981于云门演出林怀民的「白蛇传」、「春水」、「双人舞」、「吴凤」,何惠楨的「採茶」,杜丽丝‧韩福瑞的「震盪教徒」、「c小调帕沙卡里亚与赋格」、「水舞」,
以及林秀伟的「凤舞」、「长鞭」等;并随云门赴欧巡迴三个半月,演出七十三场。
参与云门「实验舞展」创作演出。
1982参与美国摩根现代舞团来台展演,与该团舞者合演「姑妈讲故事」。
于云门演出林秀伟的「美丽新世界」、郑淑姬的「结合‧孕」、郭美香的「黄道吉日」、
杜碧桃的「金之旅」。云门首次演出她的作品「两个人之间」。
因脚伤休息,赴美。
1983参与百老汇名剧「国王与我」,与尤伯连纳同台演出,巡迴达拉斯、旧金山、圣地牙哥等地。
二度赴纽约脚伤,学习李蒙技巧,考入Jenifer Muller舞团,当实习团员。
进入纽约大学攻读硕士,学习舞蹈、意象运动学等。
1985获纽约大学表演硕士,返台任教于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授「现代舞」、「舞蹈伤害」。
1986应邀于香港城当代舞团演出黎海寧舞作「謫仙记」。
1987于「林怀民舞蹈工作十五年回顾展」演出林怀民的「盲」。
为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编作「羽化」。
首次个人舞展「罗曼菲舞展」,由云门主办。罗曼菲编作「也许…」,由小提琴家简名彦、钢琴家黎国媛现场演奏;并演出林怀民的「春衣」,丹尼尔‧麦龙尼的「沙痕」以及与玛莎‧葛兰姆舞团前首席舞者罗斯‧帕克斯演出的双人舞「恋栈」,李昂‧康寧的「公主与豌豆」。
为赖声川舞台剧「西游记」编舞。
1988为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编作「短歌」。
与彭锦耀、冯念慈共同推出「相/貌」,于港台两地演出。为马思聪歌剧「热碧亚」编舞。
1989为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编作「城市边缘」。
于云门主办的「罗曼菲与新生代舞者舞展」,演出林怀民独舞作品「輓歌」;并编作「汇流」。
赴美国宾州谭波大学攻读舞蹈教育博士。
1990受聘为宾州驻州艺术家,为美国宾州大学编作「与风景的对话」。
1991担任国家戏剧院「给舞蹈新鲜人」系列活动製作人。
于云门复出首演演出「輓歌」、「光环」。同年为云门编作「绿大地」,委託旅美大陆作家瞿小松作曲,朱宗庆打击乐团演奏。
1992担任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主持「台北国际舞蹈会议」及「国际舞蹈学院舞蹈节」。
1994为吴素君硕士毕业展编作「日月流转」。
创办世界舞蹈联盟在台湾的「亚洲青年编舞营」。
担任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研究所所长。
与吴素君、叶台竹、郑淑姬等云门早期舞者共创台北越界舞团,于国家剧院实验剧场推出创团作「失乐园」。
1995主办「国际舞蹈节」系列活动。
为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即将毕业的学生布拉瑞扬,举办个人舞展。
为台北越界舞团编作演出「心之安放」,并演出黎海寧的「传说」。
1996为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编作「天空之城」。
台北越界舞团参加德国阿亨市「台湾当代艺术节」、伦敦普雷斯剧院「东方艺术节」,演出「心之安放」、「传说」。
于云门演出黎海宁作品「女人心事Ⅱ」,詮释西班牙女画家芙烈达。
应黎海宁之邀,为香港城市当代舞团演出「女人心事Ⅱ」。
1997与罗大佑合作音乐舞剧「天国出走」,由台北越界舞团在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出。
台北越界舞团赴马来西亚巡演,演出「心之安放」、「传说」、「白蛇传」选段。
为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编作「无伴奏」。
为蔡明亮的电影「洞」编舞。
1998为台北越界舞团编作改编自「罗生门」的作品「蚀」,并演出林怀民的「白」。
于云门舞集「二十五週年纪念公演」演出「輓歌」。
台北越界舞团赴美国迈阿密州科隆尼剧院、伦敦普雷斯剧院,演出「蚀」、「輓歌」;于香港「亚洲艺术节」演出「蚀」、「传说」、「白蛇传」选段。
创办国立艺术学院七年一贯制舞蹈教育系统。
1999担任云门舞集2创团艺术总监。
为台北越界舞团编作、演出「骚动的灵魂」,并演出张晓雄的「天堂鸟」。
台北越界舞团于美国费城「2000千喜世界舞蹈节」演出「蚀」;于纽约「亚洲当代舞蹈节」演出「客途秋恨」、「蚀」、「輓歌」。
与长笛演奏家赖英里合作「罗曼菲?赖英里乐舞相和」,编作「牧神的午后」,并演出何晓玫的「慢板的天空」、「问自画像」。
获颁第二十二届吴三连文艺奖。
为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年度公演编作「破阵而出」。
2000获颁第四届国家文艺奖舞蹈奖。
为台北越界舞团「不完整的寓言」,以杨牧诗作,与金士杰共同创作「蛇的练习三种」,并演出何晓玫的「捉画」、「爱玲说」等。
为国立艺术学院年度公演编作「梭巡」。
台北越界舞团赴中国大陆,于广州「七星座舞蹈艺术节」、北京「中国现代舞蹈汇演」,演出「蚀」、「传说」。
2001台北越界舞团参加美国雅各之枕舞蹈节,演出「蚀」、「捉画」。
于国立艺术学院「台加艺术节」,与加拿大艺术家合作,编作乐舞多媒体作品「千变万化」。
四十六岁,因发现肺癌暂别舞台,开始抗癌歷程。
2002病愈复出,为台北越界舞团编作并演出「芦苇地带」,舞作探讨人生的生离死别。并演出夏洛特?文森的「囍宴」。
2003编作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的舞作「沉香屑」,由台北越界舞团赴香港演出。
2004参加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新点子舞展,演出「寻张爱玲」,是她最后一次登台。
为台北越界舞团编作「天籟」,与南管曲艺家王心心合作,以南管和巴洛克音乐入舞。20058月癌细胞扩散到脑部,病情恶化,住院三星期。
11月为王心心编作「胭脂扣」,排练期间,多次进出医院。
12月完成「寻梦」的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