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
    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
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一、自我表露的界定
  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发表出来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交往的双方关系,如日常关系、心理咨询中的咨询关系等;体现了个体表达自身感受和信息的主观意愿;同时强调了表达式是真实的。
  二、关于自我表露作用的认识
  自我表露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增进感情、密切关系;通过自我表露还可以进行心理调试;通过自我表露可以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增进自信心等。对自我表露的消极认识,学生们认为自我表露会暴露自身弱点,别人可能会利用表露者的弱点伤害他;过多表露自身评价会降低,遭到孤立等。权衡自我表露的益处与危险,多数学生认为还是积极作用多于消极作用。
  三、关于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
  生活中我们很少被要求自我表露,但我们常常选择自我表露或决定某个时候表露,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表露或不鼓励表露呢?李林英在其访谈的材料中分析,这些因素包括了表露者和倾听者的个人特质(真诚、尊重、共情、保密等)、表露的内容(机密程度、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信任程度、双方是否都有表露的意愿等)、后果评估(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担心等)、表露情境(表露场合、双方心理状态等)等因素。
编辑本段四.自我表露的理论
  自我表露的理论大多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提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4.1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Berger&Calabrese,1975)这个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将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亲密来交换。也就是说,人们希望减少人际间的不确定,而表露自己的信息,寻求他人的信息,进行社会交换,然后将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形成人际知识,若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将有助于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通过表露相同的方面进行回应(Derlega,1987)。不过,Joinson(2001)发现,信息的亲密水平在伙伴之间不一定相同。4.2社会渗透性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Taylor&Altman,1987)Altman等人(1973)提出这一理论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说明自我表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 即交往或者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并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随着关系的发展,这种交换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自我表露的形式会随着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在最初的关系中,人们倾向于以近似的程度对彼此的表露进行“交换”,然而一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严格的交换便很少发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渗透式的自我表露,才使人们避免了由于表露太快或太慢而引起的消极反应。Hendrick(1981)认为社会渗透理论为探索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表露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引用:蒋索,2006)。
了解自己
  4.3 社会互惠理论(social mutual-benefit theory ) (Derlega,Metts,Petronio,1993) 这种理论认为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回报相应东西。”通常领受者会通过亲密来回应匹配表露者的信息。影响领受表露信息者是否会回报相应表露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1)对吐露者表露信息方式的感知。
  (2)领受者是否想加强、建立和持续关系。
  (3)关系的发展阶段。
  (4)表露者是否允许其回报表露。
4.4沟通隐私管理理论(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CPM)(Petronio。2002)该理论用可渗透可伸缩的界限作比喻来区分隐私和公开之间的关系。根据CPM,这些界线是变化的,从相对易渗透到相对不易渗透。个体通过一种隐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隐私界限的可渗透性。该系统由界限接近原则和界限保护原则组成。根据该理论,表露隐私后会使人感到脆弱,因此个体通过建构沟通隐私界限来控制表露隐私后可能带来的危
【摘要】 自我表露就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处于人格发展适应期的大学生面对新的成长阶段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适度的自我表露能增进他们的自我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有益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 自我表露 大学生 心理成长
1 问题提出
人生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到社会人的转变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阶段。当代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等问题的认识,处于有时客观,有时主观,有时深刻,有时肤浅等飘忽不定的状态,心理上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理想与现实脱节、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面对人生新的成长阶段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这种矛盾且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即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迅速提高和完善提供了契机,也为其心理障碍的发生提供了可能。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解除心理困扰,以适应人生成长的需要?目前国内外不少心理研究认为, 展示个人信息的自我表露行为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对个体的心理成长、社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等有重要作用,是一种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成长的重要方式[1-3]。
2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词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目标人就是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2]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Derlega和Chaikin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交换自我的任何信息,包括个人的地位、性情、过去的事情以及未来的计划等”。
本文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1-4]表明,自我表露是一个健康人格的特征;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可以与他人分享体验;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自我表露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神秘感;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达成合作等。这些研究发现了表露的互惠性,喜欢将导致对他人的表露,并且从对方获取表露的信息将会强化这种喜好的倾向。通过对自我表露的研究,进一步强调自我表露对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自我表露也会带来风险,所以也需要勇气和把握尺度。很多研究[1]认为,表露太少或太多都不好,适度的表露将对心理健康有益,即对重要的他人具有高表露性,
对社会中的其他人表露适中;适应不良者对每个人做高或低表露。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包含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分为“公我”和“私我”两部分,前者是人们在公众场合或在一般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形象,而后者是个人的真实形象,二者往往不一致。人们愿给人一种积极的“公我”,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私我”。但假如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形象和思想,永远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也不行。研究表明[2],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朱拉德认为,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正是患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3 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多在17至23岁,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阶段中期,是人生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大学生处于人生自我意识确定和自我角形成的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适应期,是一个尝试错误的时期,其心理障碍的实质是“自我同一性”危机。大学生在寻和确立自我的过程中,常常由于自我期望与实际能力、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一致而导致对自我的价值产生怀疑,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是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次的“内部困难”。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外部因素,
主要涉及家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变革以及躯体疾病等方面。内部因素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源,外部因素是直接的诱因,障碍通常是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 自我表露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增进自我认识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征和习惯,害怕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失去自己喜欢的人的尊重,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时,他就会变成一个套中之人,在面对现实时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歪曲事实以维持不真实的自我,因而就无法成长和变得自我实现。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前提条件[1]。他认为一个从不对重要他人表露自己重要信息的个体就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和建议,不表露者无法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不仅他人无法了解他的需要和感受,他自己也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获得自我澄清,因为在向对方表露自己的观点、想法、态度和感受的同时会使自己感到明了。通过自我表露也可获得自我认同,因为在与他人分享信息时会引出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因此通过自我表露个体可对自己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有助于问题解决
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尝试期,在校大学生常常会遇到以前未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如恋爱、就业、越来越成人化的人际交往等等。研究发现,人们仅仅是大声地将问题说出来就有利于解决问题,到对问题或令人担忧的事情的有效解决方法。因为语言的表达是通过思维组织的,一旦人们开始表露自己的经历,就有对事实的再认识,一般会意识到事件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糟糕、令人郁闷或难为情,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经过交往与相互合作而形成的心理上的沟通与关系。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情感交流需要,有益于个人、社会发展与完善的人际关系。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手段之一就是要有可靠的沟通。
人际关系是在校大学生比较郁闷的话题,他们常常为不被理解和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而苦恼。而自我表露不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人际支持,而人际支持对处理压力事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有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同伴适宜的自我表露与较低的孤独感相联系[3]。
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韦格纳(Daniel Weg-ner)关于思想压制效应的研究表明,对兴奋性念头的压制反而能够促进兴奋并使后来的兴奋进入,一个兴奋念头在压制后比在自由表达期间更具刺激性。韦格纳认为,个体努力压制兴奋本身反而成为一个新的兴奋刺激,伴随新充入的情绪,进一步压制的念头也得到加强,产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最后必然发展为恐惧、惊慌和焦虑,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心理系统和生物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的变化会使另一个系统受到影响。在临床上,不仅是特定的病因而且心理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体器官对疾病的易感性。一些研究证实,回避情感表露与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