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健康之“了解⾃我,悦纳⾃我”
俗话说:“⼈贵有⾃知之明”即⼈要有正确的⾃我意识。能够体验到⾃⼰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的了解⾃我,评价⾃我,⼜能够接受⾃我。对⾃⼰的能⼒、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在努⼒发掘⾃我的同时,对⾃⼰⽆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给⾃⼰定的⽣活⽬标和理想⽬标切合实际,从不产⽣⾮分的期望,也从不苛刻地要求⾃⼰。因⽽不会同⾃⼰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产⽣⾃责、⾃怨和⾃卑等不健康的⼼态,也不会产⽣⼼理危机。⽐如有⼀个抑郁病⼈,是⼀个⾮常内向的⼈,他来的⽬的是想改变⾃⼰不善于交际,不善于公关,认为在社会上没有这个优势是不能⽴⾜的。他的想法⽆可⾮议,但他内⼼的问题是:内向性格不好,外向性格好,外向性格的⼈善于交际,⽆所不能。他⽆法接受内向的⾃⼰,不喜欢⾃⼰,甚⾄憎恨⾃⼰的弱点。这就是⼀种⼼理不健康的表现。正确的⼼理应该是认识到,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好坏之分,都各有优势和不⾜,对⾃⼰应该正确评价⾃⼰,努⼒完善⾃⼰,⽽不是否定⾃⼰,彻底改变⾃⼰。
接受他⼈,善与⼈处
⼈际交往活动能反映⼈的⼼理健康状态。⼈与⼈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理健康的⼀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了解自己⼼理健康的⼈乐于与⼈交往,也即不仅能够接受⾃⼰,也能接受他⼈,悦纳他⼈,并为他⼈和集体所理解
和接受。能与他⼈相互沟通和交往,⼈际关系协调和谐。既能和朋友同聚之时是愉快的,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孤独感;在与别⼈相处时,往往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关⼼、友善、尊敬、信任)多于消极的态度(嫉妒、猜疑、畏惧、敌视等,这种消极态度实际是在伤害⾃⼰)。因此在社会⽣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和较充⾜的安全感。在社会环境中,⼈与⼈的关系最为微妙,最为复杂,相处不好,最易造成⼼理负担,⼼理健康的⼈表现在能处理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