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乡市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
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如故________
荀巨伯远看友人野有麦场________
暇甚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下画线字注音。 
①尊君在?________  ②诺,期返而。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行________                  ②相而去________
③故人来,与之食________                ④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   
(2)文中包含“志当存高远”这一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词。 
①非宁静无以远: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性: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4.文言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徐以养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孙枝蔚《示儿燕》)
(注释)①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②遑:闲眠,空闲。③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④孙枝蔚:清初诗人。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①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精  励________
③意与目      去________  ④然贫家有此器  止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
(3)这两篇文章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两者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甲)文强调学习时要“________”,(乙)文强调学习时要“________”。此外,(甲)文还重点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   
(4)你从(甲)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5.文言文阅读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吾日省吾身 ________
不习乎________
疏食________
④非淡泊无以志________
与日去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包括哪几点?   
(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人对治学的重视。
(甲)文主要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乙)文主要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  , 失辔  , 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
选自《说苑》
①闵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古代著名的孝子。②御:驾驶(马车)。③失辔:绳从手里掉下来。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今汝我  欺________
②母四子寒  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3)本文表现了闵子骞________和________的品质。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元方年七岁________
②尊君在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之间的活动。
D.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尊君在不     
②元方入门不顾     
胡贼攻郡     
④不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乙】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