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在寥寥千言中,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仅仅把它看作一种幻想,他的宗教批判仅仅在于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
难的抗议”,因而宗教的消灭,不可能仅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就能实现,它“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
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